擁有一個家用機器人保姆,由機器人來打掃衛生、陪護老人、教導孩子學習……這種對未來世界的幻想,已隨著高新技術的迅猛發展逐漸成為可能。中國、韓國、日本專家在研討會上達成共識,服務型機器人將是未來研究的熱點。
隨著越來越多的機器人具備與人類并肩工作的能力,專家指出,未來服務業將出現與制造業類似的景象:機器人逐步取代人工勞動。
目前機器人制造業已經準備生產能取代導游和旅館服務員的機器人。專家指出,對服務人員配置產生巨大沖擊的第一批機器人可能是從事簡單工作的機器人,這樣人們就能從日常雜務和瑣事中解放出來,專心從事需要高智商才能完成的工作。很多研究機器人技術的公司已經把目標瞄準那些面臨人員短缺困境的行業,還有一些公司希望生產自動化操作的農業器具,以幫助農業部門緩解勞動力匱乏的問題。
據了解,早在上世紀90年代初期,全球工業機器人的技術已趨于成熟,供求市場達到平衡。服務機器人、個人機器人領域的技術探索成為10多年來科學家研究的重點。近5年來,全球服務機器人產量以每年40%左右的速度增長,預計到今年年底全球投入使用的服務機器人將達到450萬臺。中國工程院院士徐揚生教授說:只要10年時間,機器人就可以在世界范圍內普及到每個人的日常生活之中。這將是一個巨大的市場,預計比現在的汽車市場還要大。日本科學界甚至有人雄心勃勃地表示,2025年15%的工作由機器人完成。
“一旦在技術上得到更大突破,機器人將在醫療、服務、危險作業、星球探測、海洋探測、軍事等領域得到更廣泛的應用,機器人技術尤其是特種機器人技術必將形成一個巨大的產業。”王野表示。
我國機器人發展迅猛
我國政府非常重視機器人技術,從國家863計劃實施之初就一直將機器人技術列為重點支持方向。國家863計劃機器人技術主題重點支持數控、工程機械、盾構、生產線、水下載人潛器、危險作業機器人、醫療機器人和仿人仿生機器人等。
中國機器人協會主任李東強表示,我國的研發重點是機器人基礎技術,諸如機器人機構的運動學、動力學分析與綜合,控制算法,多傳感器控制系統,遙控操作技術等。截至2007年年底,我國機器人領域的專利申請共2266件,其中國內申請1545件,占總申請量的69.4%。在語音對話和仿人卡通表情方面,中國技術領先于國際水平。
權威研究機構預計,2012年服務機器人市場需求至少有800億美元,市場規模將達2500億美元。面對如此誘人的大“蛋糕”,想分得一杯羹的企業摩拳擦掌。目前我國從事機器人研發的單位有200多家,專業從事機器人產業開發的達50家以上,一批企業逐步發展壯大。“九五”期間,國家863計劃已將沈陽新松機器人自動化股份有限公司、哈爾濱搏實自動化設備有限公司、一汽集團涂裝技術開發中心等確立為智能機器人主題產業化基地,最近兩年不斷有企業涉足工業機器人的研發和制造。
我國機器人產業雖然取得長足發展,但與發達國家相比還有一定的差距,如可靠性低于國外產品;機器人應用工程起步較晚,應用領域窄,生產線系統技術還有差距;工業機器人的擁有量遠遠不能滿足需求量,長期大量依靠從國外引進。
模式化標準化是發展關鍵
“如果從產業發展的角度來說,瓶頸可能是材料、電機等關鍵部件,但模式化、標準化才是最關鍵的,從研究上講就是機器人如何提高智能、傳感器等,在技術方面則是如何與國際接軌。”我國863計劃先進制造技術領域專家組組長王田苗教授認為,在歐洲、美國、日本等發達國家和地區,工業機器人技術日趨成熟,已經成為一種標準設備廣泛應用于工業界。“我國還處在‘百家爭鳴、百花齊放’的階段,不同的行業根據自己的理解做應用于自己行業的機器人,缺乏統一的標準和平臺,很難把質量做好,也難以形成批量”。
業內專家預測,到2010年國內機器人市場實際擁有量將達到17.3萬臺;到2015年,國內市場容量將增加到幾十萬臺。面對如此大的市場需求,我國機器人產業該如何占領市場成為目前業內思考的問題。王田苗表示:“要將國內機器人價格降下來、可靠性升上去,發展我們自己的機器人產業需要解決這些問題。”
“機器人產業要盡快模式化、標準化,建立整合上中下游的智能機器人發展平臺,這是目前的當務之急。”王田苗認為,開展智能機器人的創意開發,在機器人行業內就應該有統一的標準化平臺,尤其在工業機器人領域,如果各自為政,很難實現產業化發展。另外,國內勞動力成本提高在某種程度上也會促進機器人產業的發展。
業內專家指出,我國機器人產業要快速發展,不能只靠幾家科研單位的單方面努力,機器人不應該只作為展覽會上的表演者。研制單位必須與市場需求緊密結合,讓機器人走進工廠和家庭,實現真正的產業化。同時,應當把發展機器人產業納入政府重要產業政策中,引導和扶持企業進行產業和產品結構調整,加速機器人產業化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