休閑及休閑服務業是城市文化的標志性載體,建立健全休閑服務配套設施,是居民生活水平提高的標志,是促進就業、擴大內需、刺激消費的重要途徑,也是大力發展包括文化創意產業在內的服務業、實現產業結構調整升級的重要內容——日前在由北京大學旅游研究與規劃中心和中國藝術研究院休閑文化研究中心承辦的“2009休閑年會(國際社會學協會休閑研究專業委員會中期會議暨2009中國休閑與社會進步年會)上,與會者在關于休閑的多個主題上達成了廣泛共識,并認為中國休閑產業潛力無窮前景廣闊。
論壇期間,國際休閑研究委員會主席伊薩瓦·莫迪、西班牙社會文化藝術協會主席阿圖羅·羅德里格·莫拉特、英國利物浦大學資深教授肯羅伯茨、美國賓州大學教授杰弗瑞·戈比等到會并發表主題演講,中國藝術研究院休閑研究中心主任馬惠娣、著名藝術家范曾、北京大學旅游研究與規劃中心主任吳必虎等數十位中國學者和實業界人士出席了“休閑年會”,并就相關主題與國外專家進行了學術交流。
上世紀未,美國著名學者格雷厄姆·T·T默利托預言:休閑將是新千年經濟發展五大推動力中的第一引擎;2015年后,發達國家將進入“休閑時代”;休閑產業將在2015年左右主導世界勞務市場,并占有世界GDP1/2份額;休閑產業對未來經濟格局的影響深遠。進入新世紀以來的休閑產業發展實踐已部分證實了他的大膽預言。2009年,溫家寶總理所作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明確要求“加快發展旅游休閑消費,擴大文化娛樂、體育健身等服務消費”。此后,關于休閑活動、休閑經濟、休閑產業的話題也引起了國內學術界理論界的廣泛關注。本次休閑年會上,數十位中國學者拿出了高質量的研究成果,并同國內外同行進行了卓有成效的研討。
與會者認為,休閑不只是產業發展的機遇,更為重要的是,休閑對于促進人的全面發展、調節社會張力和構建和諧社會的作用日趨明顯。與會者指出,休閑作為一項公民權利,是維護公民身心健康的重要保障,決定和影響公民的幸福指數;休閑活動必然以良好的生態環境為基礎和前提;挖掘并弘揚地方特色的優秀民俗文化,避免休閑旅游產品的同質化,是打造休閑旅游產品差異化優勢和競爭力的必由之路;在打造并發揮本地特色的同時,加強區域性城際合作,對于促進休閑產業全面發展、實現多方共贏,同樣具有重要意義。與會學者還談到,休閑產業和休閑經濟的發展主要應當依靠市場,但是政府要有一定的支持和引導,這就是要把“看得見的手”和“看不見的手”兩者有機結合起來,在讓市場發揮資源配置的基礎性作用的前提下,加強改善宏觀調控,同時,也應充分發揮民間非營利性組織的力量,形成社會合力,共同推進休閑活動和休閑產業的健康發展。
出席論壇的中外專家,還結合我國休閑城市發展的兩個典型案例——浙江嵊州及北京東城區的發展實踐,對中國如何更好地推動休閑活動、促進休閑經濟的發展進行了專題討論和現場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