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聯網、綠色汽車、能效建筑、智慧地球……當這些新鮮詞匯頻現新聞,并成為各國發展戰略的關鍵詞時,老百姓對此也不覺得陌生了。后金融危機時代,我們將何去何從?目前,世界各國已著手為此謀篇布局,發展新能源等戰略性新興產業,已經成為規劃未來的重中之重。
什么是戰略性新興產業?為什么要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它在推動發展方式轉變和經濟結構調整中具有怎樣的作用?我國應該如何抓住創新機遇,在重點領域率先突破?為此,記者近日專訪了科技部部長萬鋼,請他就相關熱點問題作答。
記者:我們關注到,歐盟和美國等發達國家和地區正著力發展新能源、物聯網、生物、納米等新技術產業,加大對戰略性新興產業的投入力度,積極為產業發展創造空間。最近您在不同場合也多次提出,積極培育引領未來發展的戰略性新興產業。究竟什么是戰略性新興產業?為什么我們必須重視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
萬鋼:在我看來,戰略性新興產業不同于傳統產業,首先它在國民經濟中具有戰略地位,對經濟社會發展和國家安全具有重大和長遠影響;其二,這些產業是著眼未來的,它必須具有能夠成為一個國家未來經濟發展支柱產業的可能性。我們現在大力發展的新能源、電動汽車、智能網絡、生物技術、新材料和先進制造產業等都屬此范疇。
隨著產業技術創新和經濟發展,一些傳統產業會被新興產業替代,如數碼相機和數字圖像技術替代了傳統的膠片產業;平板電視取代玻殼電視,這些產業形態的變革將深刻影響或改變經濟發展和競爭格局。誰抓住了產業變革的先機,誰就掌握了未來發展的主動權。目前,發達國家已把加快培育和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作為應對危機、提振經濟、提升國家競爭力的戰略選擇。各國紛紛加大對科技創新的投資,加快對新興技術和產業發展的布局,力爭通過發展新技術、培育新產業,率先走出危機,搶占新一輪經濟增長的戰略制高點。
對于中國來說,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不僅是我們立足當前、應對危機的權宜之計,更是面向未來、著眼長遠的重大戰略抉擇。依靠科技創新培育戰略性新興產業,造就經濟增長的內生動力,是走出危機、實現新一輪經濟繁榮的根本途徑。
記者:在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這一后危機時代的競爭中,我國是否具有一定的發展基礎和優勢?科技創新將發揮什么作用?
萬鋼:歷史經驗表明,科技在應對經濟危機中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為了應對國際金融危機、促進經濟平穩較快發展,黨中央、國務院出臺了一攬子計劃,其中強調要發揮科技的支撐作用。國務院也下發了《關于發揮科技支撐作用促進經濟平穩較快發展的意見》,出臺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如加快實施重大專項,為重點產業調整和振興提供科技支撐,實施自主創新技術和產品示范推廣工程,大力提升企業技術創新能力,加大自主創新各項政策的落實力度,等等。
當前,經濟企穩回升的態勢已趨明顯,科技在應對金融危機中的作用得到體現。早在“十五”期間,國家就實施了“芯片設計”“電動汽車”“半導體照明”等重大科技專項,為我國信息技術、新能源、電動汽車、半導體照明等新興產業發展打下堅實基礎。國際金融危機發生以來,我們會同有關部門和地方相繼實施了“十城千輛”“十城萬盞”“金太陽工程”“高性能寬帶信息網(3Tnet)百萬用戶示范工程”。這些工程的實施,加大了自主創新技術和產品的推廣應用力度,釋放了多年技術創新成果積蓄的能量。這對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形成未來競爭優勢,都將產生積極的推動作用。
所以,依靠科技創新,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既可以對當前調整產業結構起到重要支撐作用,更可以引領未來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萍疾粌H能在應對當前危機中大顯身手,更要為危機過后的經濟繁榮提供持續動力,這是對科技創新提出的更為重大而迫切的需求。
記者:科學選擇戰略性新興產業非常重要,選對了就能跨越發展。您認為,當前情況下,應該重點培育哪些戰略性新興產業?
萬鋼:我們要充分利用現有的科技、經濟基礎,挖掘潛在優勢,遵循產業發展規律,促進產學研用結合,促進科技與經濟結合,積極發展具有廣闊市場前景以及資源消耗低、帶動系數大、就業機會多、綜合效益好的戰略性新興產業,在有基礎、有條件的領域率先突破,支撐和引領經濟社會走上創新驅動、內生增長的發展軌道。
在新能源產業領域,要加快發展風能、太陽能、生物質、核能等在我國潛力巨大的產業,要用節能減排和新能源技術調整振興傳統產業,用清潔環保的創新產品拉動內需,用循環經濟的思維構筑區域經濟結構,用低耗環保的行為構建新的生活模式。發展電動汽車已成為全球未來產業競爭的制高點,我們要在已經形成的研發和產業化基礎上,努力攻克動力電池、驅動電機、電控系統等關鍵技術,研究具有商業可行性的電動汽車充電站建設和運營模式,加快現有整車系統技術成果的產業化和規模示范,促進電動汽車的市場化、規?;l展。在智能網絡產業方面,加強以“三網融合”為目標的智能網絡技術與產品的研發與應用推廣,重點突破下一代網絡與通訊、物聯網、語義網、云計算、海量數量存儲、容錯、可信軟硬件開發、信息安全和數字媒體等核心關鍵技術,以規?;瘧么龠M通信設備制造業、信息安全產業、軟件產業、高性能計算產業和空間信息產業的加速發展。生物技術是糧食、醫療保健、能源和環境等領域的基礎,我們要積極發展轉基因育種技術,努力提高農產品的產量和質量,大幅度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并通過重大新藥創制、艾滋病和病毒性肝炎等重大傳染病防治等重大專項的帶動,推動生物醫藥產業的快速發展。此外,還要促進新材料和先進制造產業發展,推動半導體照明、碳纖維和高強鋼等新材料研發和產業化,加快發展先進制造產業,提升我國關鍵材料和重大裝備的整體水平等等。
記者: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是一項開創性的事業,會面臨諸多困難和挑戰,您是如何來考慮這些問題的?
萬鋼: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面臨著各種各樣的不確定性。產業技術特征是決定戰略性產業成長的關鍵因素。此外,還受到市場前景、成長潛力、國家資源特定條件、現有產業結構狀況等要素影響。因此,在推動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過程中,必須把握好產業發展的規律。
我覺得,首先是要超前部署??萍嫉陌l展有其自身規律,需要經歷基礎研究、技術研發、實踐驗證和應用推廣等階段。能否在經濟復蘇過程中充分發揮科技支撐作用,首先在核心技術上要有所積累,關鍵在于能否把握方向、超前部署、率先投入和引領發展。比如說,《國家中長期科技發展規劃綱要》選擇的16個重大科技專項,就是面向未來科技發展的戰略重點。
其次,新興產業發展過程中也有自身的規律。新興產業的成長,是一個從技術到產品、再到市場應用的過程。新產品的應用推廣,也需要相應的基礎設施和系統配套。在培育和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的過程中,可能會出現投資熱情高、配套技術和基礎設施發展不同步等情況。這往往會導致產業鏈條的不暢,如前端技術配套性的“過?!保罄m環節出現階段性“阻塞”的“堰塞湖”現象。因此,我們要科學分析判斷新興產業發展過程中出現的各種問題,順應規律,把握節奏,打通各個環節間的政策性障礙,釋放科技存量和創新能量,促進其又好又快地發展。
第三,新興產業培育也需要一個良性的“生態環境”,良好的體制機制、政策會使這些產業“幼苗”茁壯成長。科技規劃綱要頒布以來,已經出臺了一系列促進自主創新的政策,涉及科技成果轉化、產學研結合、財稅、政府采購、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知識產權、科技基礎設施等方面,為戰略性新興產業成長創造了良好的環境。今后,要繼續加大對前沿性技術和關鍵共性技術研究的支持力度,加大對基礎研究和前沿探索的投入力度。要找準政策的著力點,把政策聚焦到支持產品研發的前端和推廣應用的后端上來,對自主創新產品采取政府首購政策,為其打開市場做好服務工作。要更加關注創新型中小企業的發展,在鼓勵大企業開展創新活動的同時,為中小企業創造寬松的投融資環境,激勵民營企業發揮創新積極性。要鼓勵企業創造適合國情,符合新興產業發展規律的商業模式,推動新產品新技術的商業化進程。
最后,需要特別強調,做好以上工作靠的是人才。因此,要重視人才的培養和使用,要把握好人才集聚和成長的規律。在這次國際金融危機中,全球范圍內出現了人才加速流動整合的跡象。在新一輪的產業結構調整中,新一輪的人才爭奪戰也拉開了序幕。能不能吸引人才,能不能用好人才,是我國經濟和科技發展必須重視的問題。為此,國家實施了“千人計劃”。我們要在重大專項實施過程和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發展中,大力培養和造就一大批創新型人才,特別要為青年人才脫穎而出創造良好的環境。同時還要高度重視管理人才和創業型人才的培養,要給那些勇于在新興產業領域創新創業的人才提供良好的環境,激勵全社會的創新創業熱情。
記者:為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科技部下一步有哪些考慮?
萬鋼:這還需要我們系統科學地研究部署。我想大致會涉及以下幾個方面:首先,在現有重大專項和科技計劃中,我們會挖掘與新興產業相關的科技成果,并使其盡快產業化,部署面向未來的基礎研究和前沿探索;第二,要進一步促進國家高新區的“二次創業”,充分發揮高新區在引領新興產業發展、支撐地方經濟增長中的集聚、輻射和帶動作用,加快推進戰略性新興產業基地建設,促進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發展;第三,要瞄準戰略性新興產業的技術需求,布局建設一批科技研發平臺和產業化基地,促進創新型人才隊伍的成長;第四,要研究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的規律,在發展中創新科技管理的機制與體制,推動科技與經濟社會更緊密結合,使科技創新的成果最大范圍地惠及千家萬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