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應對國際金融危機大規模政府投資“一馬當先”后,如何啟動民間投資?政府的投資拉動是否造成了“國進民退”……“一攬子”計劃實施一年后,今年“保增長”目標沒有懸念,大家對中國經濟未來的走向又進行了新的“破題”和討論,并漸漸形成共識:
未來中國經濟的全面復蘇,將更主要地啟動市場的內在動力,靠市場的拉動恢復活力,而中小企業的活力迸發將是重要因素。
中小企業根本好轉了,中國經濟就好轉了
中小企業創造了我國進出口68%的份額,因此,在這次國際金融危機中,中小企業受到的沖擊最大。工業經濟增速出現急剎車,工業增加值從去年6月份的16%,大幅下滑到今年一、二月份的3.8%。一部分大企業受到重創,一大批中小企業更是陷入困境,生產經營面臨著前所未有的困難。
目前我國有5000多萬家中小企業,占全部企業總數的99.8%,創造了60%的經濟總量、53%的財政稅收、82%以上的新產品開發……“中小企業在我國經濟發展中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企業研究所所長陳小洪如是說,“中小企業是我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重要力量,其發展是保持國民經濟平穩較快發展的重要基礎,是關系民生和社會穩定的重大戰略任務。”
有人比喻,中小企業就像植被一樣,覆蓋越廣、扎根越深,就越有利于一個區域或一個國家經濟抵御風雨侵蝕,減少“水土流失”。因此,專家們認為,中小企業的復蘇、穩定和發展對我國戰勝國際金融危機的影響、促進國民經濟的健康發展至關重要。可以說,沒有中小企業的根本好轉,復蘇就不會牢固,就不會有中國經濟的好轉,就不會有國民經濟的平穩、較快發展。
尤其在“保就業”方面,中小企業還發揮著重要“蓄水池”和“穩定器”的作用。中央黨校周天勇教授分析,上世紀90年代中期,國有企業最多時就業8000萬人,現在不到3000萬人。而以中小企業為主體的民營經濟已經成為我國實現就業最廣泛的渠道,就業的人數占全國就業人數的75%。僅紡織工業,就肩負2000萬人口的就業重任。
既越過眼前危機,又意在長遠發展
為幫助中小企業渡過難關,一年來,我國多次下調銀行金融機構貸款利率、七次提高部分商品出口退稅率、實施增值稅轉型、取消100多項行政事業性收費等。值得一提的是,中小企業發展的專項資金,去年中央財政投入39億,今年追加到95億元,實實在在投入“真金白銀”扶持中小企業。
更為重要的是,從今年下半年以來,國家對中小企業的利好政策頻頻出臺:
8月19日,公布對中小企業的六條扶持措施;
9月29日,又出臺了更為細化、政策含金量更高的《國務院關于進一步促進中小企業發展的若干意見》,提出發展中小企業的八個方面29條意見,對中小企業的扶持政策有很多突破,針對性和操作性更強。
11月20日,央行行長周小川還明確指出,要保持一定的存貸款利差,以保持金融系統向實體經濟服務的壓力和動力,劍指中小企業的“融資難”問題。
10月28日,滿載著中小企業融資夢想的創業板擊鼓開鑼……
這些政策措施不僅提振了中小企業信心,緩解了經營困難,也為中小企業長遠發展打下基礎:
資金短缺、融資難是中小企業普遍存在的難題。數據顯示,目前我國中小企業貸款占全部金融機構貸款比重僅為10%左右;在中小企業發達的廣東省,有95%以上的中小企業缺乏資金。
對此,“國29條”的新措施中,提出要加快創業板市場建設,設立中央、地方財政出資和企業聯合組建的多層次中小企業貸款擔保基金和擔保機構等具體措施,以“進一步拓寬中小企業融資渠道”。
在稅收政策方面,也對中小企業給予更多、更實際的扶持,比如,“微型企業”第一次得到了“減稅大禮包”,2010年對年應納稅額3萬元以下的小型企業,減半征收所得稅,不能按時納稅的中小企業可以申請延期繳納,繳納城鎮土地使用稅有困難的可按規定提出申請……
不僅要眼光向外,也要眼光朝內
“在國際金融危機中,中小企業經營困難、危機重重,應該從內外兩方面找原因。”中國社科院投融資研究中心主任董裕平分析,從外部原因看,相關政策落實不夠,中小企業負擔重,最迫切的資金短缺、融資難、貸款難的問題沒有根本緩解,政策法律環境有待于進一步改善。從內部原因看,很多中小企業經營管理、創新能力、市場創新力和抗風險能力存在較大差距,還需轉型升級、上臺階。
“面對金融危機,浙江中小企業拿出了‘十八般武藝’來轉型升級。”浙江省工商局局長鄭宇民總結說,以出口型、加工型為特征的浙江民營經濟,在國際金融危機的沖擊也最大。一些中小企業從不要轉型,到逼迫轉型、到不得不轉型,到最后自覺轉型,每個企業都有自己“轉型經”——森馬集團創出“新木桶論”:“企業的競爭力取決于最短的那塊板,那我們就把長板做長,短板交給別人。”2008年,森馬集團銷售額達58.7億元,增長近50%。
北京市中小企業服務中心主任張一平說:“自去年國際金融危機爆發到現在,北京的中小企業雖然也受到一定沖擊,但倒閉的很少。一大原因就是已經有73%的企業通過經濟結構調整,實現了向現代服務業的轉變,抵御危機的能力大大增強了。”
因此,廣大中小企業,還需順應形勢,主動轉變自身運營方式,實現又好又快發展,成為中國經濟復蘇的新引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