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年,國內不少多晶硅企業可能遇到一個棘手問題:產能過剩嚴重、價格繼續探底。他們要么集體將價格拉升,穩住利潤;要么在虧損甩貨、停產待工、甩賣工廠等方式之間選擇一種,換得存活。
多晶硅供大于求
招商證券(27.76,-0.07,-0.25%)、長江證券(17.64,-0.01,-0.06%)、中金公司等多位獨立券商研究員最新預測稱,明年全球太陽能電池產能將擴大到9000兆瓦,比今年的6000兆瓦上升50%以上。
“尚德電力、CSI阿特斯等主力廠商不僅在第四季度的出貨量超過了80%,而且紛紛上調了明年的出貨量預期、毛利率也回到了正常的15%左右。大家都認為,明年的太陽能電池產能會出現高增長。”招商證券研究員汪劉勝分析,在哥本哈根會議之后,美國、德國、意大利等光伏需求大國對太陽能電池的重視程度加強,這會帶動太陽能電站、居民房頂太陽能電池安裝之外的其他需求,如自行車停車頂棚、火車站屋頂等。
如果是9000兆瓦的電池產量,將需要約6萬噸的多晶硅產量(1.5G瓦需要1萬噸的多晶硅),“而2010年多晶硅供應能力遠遠高于 6萬噸。”汪劉勝指出。
江蘇中能硅業一位高層昨天也對CBN記者說:“國外7個主流多晶硅廠如瓦克、Hemlock及韓國OCI等各有擴產計劃,總數量已有6萬噸(含電子材料用多晶硅),我國兩大多晶硅廠商江蘇中能、江西賽維分別有1.8萬噸和2.1萬噸的產能也將釋放,加上中國十多個千噸級規模的中小廠,全球多晶硅產能總計約有八九萬噸。”
價格繼續下探
產能過剩將導致國內多晶硅產業的大洗牌。“一些公司今年第二季度時就力不從心,已在虧損。當時主要由于需求不濟,現在的困難是,多晶硅價格不斷下滑,很多中國多晶硅產品售價低于成本,所以繼續報虧。” 汪劉勝說。
光伏咨詢機構SoalrBuzz的最新數據也驗證了上述說法:125瓦(或更高的電池模組)今年12月的零售價是4.31美元/瓦(4.23歐元/瓦),歷史最低;另一種較低端的電池組件售價在1.98美元/瓦左右,相比年初的2.5美元/瓦大幅下挫。
電池價格的下降,直接反映到上游多晶硅的現貨價上。中金公司研究員陳華在一份報告中稱,多晶硅現貨價格從2008年4月的475美元/公斤已下降到目前的55美元/公斤,且價格沒有企穩跡象。
上述中能硅業的高層說,多晶硅價格起不來的主要原因有兩個:有些中小多晶硅廠今年年中時銷量不濟,現在需求恢復后它們在市場中甩庫存;與下游客戶簽訂了長期訂單的多晶硅廠,會因客戶的要求補一些新貨,這批貨的價格就比較便宜。
盡管四川永祥股份有限公司的一位管理層平靜預測:“明年多晶硅價可能會上升。”但汪劉勝及另外3位業內人士都感到,多晶硅價格仍有下跌空間。
企業如何自保
“國內大部分多晶硅企業屬于中小型企業,規模不到萬噸級別,成本比較高(60到70美元/公斤),這相比20多美元/公斤成本的國外企業有很大差距。就算明年對多晶硅的需求上升了,議價能力掌握在成本低的大廠手里。假設海外七大巨頭、中國的江蘇中能等企業都不抬高市場價,那么中國的中小企業就會處于 ‘只要生產就會虧損’或停產怠工的境地。”東方證券研究員鄒慧說。
如果采用冶金法、硅烷法等不同于主流西門子法來生產多晶硅,成本會很快下降到30到40美元/公斤,企業或許能自保。“但國外企業對前兩個多晶硅生產法的研究有十多年,始終不能達到6個9的硅純度,生產穩定性也不夠。這種情況下電池轉換率會急速下降,從15%到16%的電池轉換率下降到10%,硅電池還不如薄膜電池更有競爭力,客戶不會下決心與這類多晶硅生產廠簽訂長期合同。”中能硅業上述高層非常擔心地說。
作為中小多晶硅企業,現在需要想辦法穩住多晶硅價。汪劉勝說:“下游的太陽能電池廠若能爭取更多政策優惠使電池上網價提高,那么他們也不會給多晶硅等供應商們施加降價壓力。要不然,虧損的多晶硅企業就需要把工廠轉讓給長期看好這類產業的其他投資者,或者在生產技術上有更大突破,迅速降低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