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光飛逝,2009已然成為過去。而縱觀中國自動化行業2009年發展,各種元素盤根交錯,鑄就了頗為波折的2009。2008年底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機登錄中國,讓中國自動化行業的2009在對于如何“過冬”的思索和探討中拉開帷幕,危機中尋找機遇,是大多數企業的共識,也是在這一年里,每個企業都在著力做的事……
政策催生市場
2008年底強勢而來的全球性金融危機讓中國自動化行業2009年的開端籠罩在一片陰影之下。為了促進經濟發展,中國政府出臺了4萬億經濟刺激計劃和十大產業振興規劃,給中國自動化行業注入了一針強心劑。政府“4萬億”投資對包括鐵路、新能源、能源輸送、節能、環保等行業的自動化應用產生積極影響,而眾多基礎設施的建設對于建材、機械等相關行業無疑也起到了極大的拉動作用。
年初國務院接連出臺了面向十大行業的調整振興規劃,成為繼“4萬億元擴大內需”之后應對全球經濟危機更全面、也更有針對性的重要舉措。是通過產業政策的干預,繼續調整產業結構、實現產業升級,從而化解內外風險、保持經濟平穩較快增長的積極應對之策。淘汰落后產能,提高制造業產品附加值,不再靠數量、靠規模打天下,而是靠質量、靠品牌求發展,是此次調整振興規劃的終極目標。而要實現這一目標,自動化技術在其中的重要作用是毋庸置疑的。
節能減排是09年中國經濟、社會發展最重要的主題,而這對于很多自動化產品都是一個廣闊的市場空間。電機在工業領域里成千上萬的設備中運行,所消耗的電力占整個工業用電量的60%。變頻器在電機節能降耗中的作用極為明顯,據統計,變頻器在風機、泵和壓縮機上的應用,平均可節能25%。變頻器已成為行業節能改造技術的首選。除此以外,節能型電機、用于排污監測儀器儀表類產品需求旺盛。
合同能源管理對于中國市場來說,是一種新的業務模式,卻正在給那些急需進行節能改造卻苦于缺乏資金的企業帶來福音。09年上海、北京等地相繼出臺了《合同能源管理項目扶持辦法(試行)》規定,明確對采用合同能源管理方式實施的節能改造項目予以政府資金支持,顯示出了政府對于以合同能源管理的方式推進企業節能減排進程的決心。
09年底,溫家寶總理在哥本哈根會議前宣布到2020年中國單位國內生產總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節能減排對于中國來說已不僅僅是姿態,而是將落實到數字的實際問題,對于很多制造企業來說,合同能源管理無疑是他們實現節能減排目標最省心省力的方式,這一業務的未來市場空間可想而知。但遺憾的是,在這一業務領域,目前還是ABB、西門子、霍尼韋爾等國際大型自動化企業的天下,而中國自動化企業鮮少涉足。
中國市場地位加強
雖然受印度、越南等制造業發展影響,國際制造業向中國轉移的趨勢并沒有停止,外資企業在中國投資建廠有諸多優勢,比如成本低廉,勞動力便宜,地方政府的優惠政策,靠近龐大的中國市場等等。國際制造業的產業轉移增加了中國對自動化設備的需求。
2009年對于中國自動化行業來說一大重要意義在于中國市場在全球自動化市場中舉足輕重的地位得以進一步加強。在這一年里,中國市場成為眾多跨國企業區域市場中的增長率第一、銷售額第一,差距進一步加大。對于很多跨國自動化企業來說,中國戰略已成為其全球戰略中最重要的部分。這一點從在全球金融危機盛行之時,很多跨國集團仍不斷擴大中國市場投資中可見一斑。
在上海ABB工程有限公司多業務生產基地新址落成儀式上,ABB高調宣布2009年在中國新增投資超過1.5億美元,除上海ABB工程有限公司外ABB2009年計劃擴建另外6家企業,包括ABB上海高壓電機有限公司、重慶ABB變壓器有限公司、重慶ABB江津渦輪增壓有限公司、北京ABB低壓電器有限公司、合肥ABB變壓器有限公司。中國市場對于ABB集團的戰略地位不言而喻。富士電機為了擴大在中國市場的變頻器事業,在無錫富士電機有限公司新建了第二期工廠,于10月舉行開業式。作為中壓變頻器的生產廠正式開始投產。2009年12月8日,西門子(中國)有限公司工業自動化與驅動技術集團(宣布對其兩個運營公司—— 西門子機械傳動(天津)有限公司(SMDT)和威能極風力驅動(天津)有限公司(WDST),增加5億人民幣以上的投資用于對這兩個運營公司進行工廠擴建。新增面積約35000平方米,計劃生產專供高速鐵路和地鐵項目的配套減速機和專門針對中國市場設計的風能齒輪箱。在經濟下滑背景下的大手筆增資更加昭顯西門子對中國市場的堅定信心和承諾。
對于2009年仍堅定中國市場投資的企業來說,以上幾個例子只是“冰山一角”,然而“管中窺豹,可見一斑”,中國市場已成為世界的焦點。
IT“融合”
從“十七大”正式提出“兩化融合”以來,“融合”就已成為最熱門的詞匯。“融合”是一個概念,在不同的層面有不同的體現,而從自動化的層面來看,在制造業的新時代,經濟全球化的浪潮不可阻擋,能源、資源形勢日趨緊張,環保要求日益嚴格,企業要在激烈的競爭中生存發展,需要節能增效、創新工藝、改善經營管理。而將自動化與信息化管理結合,實施企業對整個包括供應鏈、生產、銷售的流程進行實時監控,實現協同制造,IT系統與生產系統之間的信息共享極其重要,這迫切要求控制層能與信息層緊密地集成在一體,即自動化技術與IT技術的融合。
近年來,為了體現“融合”這一概念,以第四代DCS為代表,很多企業提出了自動化集成體系架構,如施耐德的透明就緒(Transparent Ready )、西門子的全集成自動化(Total Integrated Automation)、羅克韋爾自動化的集成架構(Integrated Architecture )、三菱的可視化工廠(e—Factory )、ABB的工業信息系統(Industrial IT) 、艾默生的Plant Web 工廠管控網、Invensys Process(Foxboro)的 企業控制系統ECS(Enterprise Control System)等等。
然而“融合”是趨勢更是一個過程,工業以太網技術的迅速發展為IT融合的實現在技術上提供了可能,但面對應用,仍有很多現實的問題還亟待解決。首先,對于中國用戶來說自動化集成體系架構仍是一個陌生的概念,中國大多數制造企業仍未意識到應用這一技術的重要性迫切性。其次,自動化企業在面對任一用戶推出新的自動化體系架構解決方案的同時,還必須面對保護用戶原有投資的問題,要考慮到用戶現有的老系統與希望建立的適應現代企業管理的生產控制和信息系統新平臺之間存在的差距,要考慮到各種新、老系統,不同品牌各類系統之間的集成問題,需要根據用戶的實際需求慎重提供全面、具體的解決方案。雖然各大品牌多年來都在大力宣傳這一理念,但市場的培育仍是擺在這些自動化企業面前的現實問題。
工業無線技術進入過程控制
工業無線技術的發展和應用一直是近年來行業發展的熱點問題。隨著工業無線技術的發展,無線技術的應用已得到很多用戶的認可,但現在很多工廠僅僅把無線技術應用在非關鍵測點的監測上,而要使工廠使用無線網絡控制更多的關鍵流程,就要求無線網絡具有有線網絡同樣的可靠性和實時性。2009年兩大工業無線標準在此方面都取得了進一步的突破。
霍尼韋爾率先推出最新版本的基于SP100標準的OneWireless 工業無線解決方案。OneWireless R120在業內第一個設計冗余無線網關(WSG),使得工業無線技術可以應用于控制領域。最新版本的無線冗余網關(WSG)把現場無線設備的實時信息,無縫式的集成到工廠過程控制系統中。如果主網關工作異常或故障時,備用的冗余網關會自動無擾切換,確保數據通信安全、可靠。此外,獨特的故障恢復功能能夠避免過程數據丟失,并且該無線網絡在現場硬件故障后,能夠在2秒內快速自恢復。這同現有的OneWireless網絡的冗余、多路徑設計一起,成為業內第一個具備完整的硬件冗余和無線通訊冗余的工業無線解決方案,實現了現場無線設備和工廠過程控制網絡的實時、可靠通訊。HART通訊基金會最近接到了NAMUR(德國測量與控制標準委員會)提交的報告,表示其已對WirelessHART技術能夠符合無線傳感器網絡在過程工業中的應用要求表示肯定。經過對各個廠家設備的現場測試,MAMUR最終得出結論:WirelessHART通訊具有靈活、安全、性能可靠、與其它無線電技術共存等特點,并且可以在同一個WirelessHART網絡中與其它符合WireleeHART標準的設備進行互操作。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繼2008年我國自主研發的用于工業過程自動化的無線網絡WIA-PA(Wireless Networks for Industrial Automation-Process Automation)規范作為IEC/PAS 62601公共可用規范(2年復審期)正式發布后,WIA-PA技術及標準攻關組在牽頭單位中科院沈陽自動化研究所的帶領下,與全國工業過程測量和控制標準化技術委員會精心配合再接再厲,在完善我國現有工業無線技術的同時,又向IEC正式國際標準(IS)的目標邁出了關鍵性一步。2009年7月3日,WIA-PA的NP(新工作項目建議)文件以100%的得票率通過了IEC全體成員國委員會的投票,同時德國、法國、美國、日本、瑞典都指派專家參加WIA-PA國際標準起草項目組,以正式啟動WIA-PA的IEC國際標準制定工作。可以說中國工業網絡標準國際化的步伐又前進了一大步,但其真正的大范圍應用推廣還需要更多中國自動化人的共同努力。
2009年,中國自動化產業在經濟寒流中曲折前行,在全球金融風暴的陰霾中, 中國自動化市場依然將保持較快增長。IMS Research最新的研究報告指出:包括可編程控制器、機器視覺、人機界面、伺服和步進驅動器、中低壓馬達驅動器和工業計算機在內的中國自動化控制系統市場規模在2013年將會達到1311億元人民幣,整個中國自動化控制系統市場的年復合增長率在12%左右。然而放眼未來,迎接中國自動化產業的是更廣闊的市場空間,以及隨之而來的更激烈的市場競爭,而我們是否已經準備好了?
源自:《自動化博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