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未來挑戰,我國船舶工業將著力在提升自主創新能力方面取得突破,為實現到2011年高技術高附加值船舶占世界市場份額達到20%,海洋工程裝備市場占有率達到10%的目標提供支撐。
日前,由渤海船舶重工有限責任公司建造的38.8萬噸超大型礦砂船1號船正式開工。該船是針對市場需求而研發的新船型,具有節能、環保、航速高、運力強等優良性能。
渤海船舶有關負責人告訴記者,為應對國際金融危機的影響,渤海船舶加大了自主創新力度,通過在技術攻關和經營管理方面的創新,有效地克服了國際金融危機給企業發展帶來的困難。
“面對國際金融危機的沖擊,科技實力的差距對產業發展造成的不利影響更加突出。”一位船舶專家分析說,在市場低迷的情況下,船東對船型技術經濟指標以及安全、環保等方面的要求更加苛刻,對建造質量的要求更加嚴格,這就對船舶企業的技術開發能力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為應對國際金融危機帶來的不利影響,2009年初我國出臺了《船舶工業調整和振興規劃》,提出要把加快自主創新擺在船舶工業“保增長、調結構、促發展”的重要位置,船舶企業也紛紛加大了技術創新和結構調整的力度,有效地促進了我國船舶工業在2009年實現經濟運行總體平穩。
有關專家建議,下一步,我國船舶工業科研開發應圍繞產業發展需要,重點在以下四方面著力,特別是在提升自主創新能力方面要取得新的突破。
一是要加快船型優化升級,提高船舶產品設計性能和質量,開發技術經濟性能指標先進、性價比高的品牌船型,做精細分市場,提升國際競爭力,為船舶工業按期、保質交船以及承接新船訂單提供技術支撐。
二是要拓展產品范圍,優化產品結構。首先,順應市場的多樣化需求,開展高度定制化船舶、特種船舶的研發和設計工作。其次,提高高技術船舶及海洋工程裝備自主研發和設計建造能力,為實現到2011年高技術高附加值船舶占世界市場份額達到20%,海洋工程裝備市場占有率達到10%的目標提供支撐。再次,重點發展能夠顯著促進結構升級和提高附加值的重大產品研發與核心關鍵技術攻關,特別是以安全、環保、高效、節能為目標的產品設計制造關鍵技術,積極開發環保型、節能型、復合型船舶,以便在未來船市好轉時搶得市場先機。
三是重點支持船舶配套自主研發,進一步推進滿足船舶產品結構升級及海洋工程裝備需要的重點配套設備的國產化、系列化研制、集成技術研究,以及自主品牌船用設備研制。把握船市調整的機會,促進船舶配套業與造船業協調發展。
四是要強化基礎共性技術研究。以提高產品設計的快速性、精度、質量為目標,開展基礎共性技術研究;順應世界船舶科技發展趨勢,發展安全、環保、高效、節能、減排技術,著眼于增強長期競爭力,為科技水平的持續提高和產業的可持續發展奠定更堅實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