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第一財經日報報道,我國風電設備制造商未來可能會面臨更加殘酷的競爭了。
《第一財經日報》昨日(10日)獨家獲悉,發改委已正式取消了有關“風電設備國產化率要達到70%以上”這一條款。未來,國外更先進的風電技術會長驅直入進入中國,而國內風電設備商不能快速適應這種變化的話,也很可能在市場份額上被大型外資公司所超越。
“國產化率70%以上”取消
我國的風電規模連續3年成倍增長,2009年新增裝機容量將達800萬千瓦,截至今年底風電裝機總量將達2000萬千瓦,位于世界前列。
近幾年,包括國產化率以及政府財政補貼等各類政策的出臺,更扶持了國內風電設備廠商。
2006年,外資的風機新增市場份額為55%以上,只用了一年時間,占領新增市場份額55%的主角就變為了中國公司。2008年,國內及合資企業的風機占新增份額76%之多,累計市場份額高達62%。華銳風電、金風科技(28.15,0.18,0.64%)和東方電氣(45.88,0.70,1.55%)這三大龍頭搶走了55% 的市場,“三寡頭”壟斷格局形成。
國內企業為什么能夠成長得這么快?其中一個原因就是國產化率政策的實施。
2005年,《國家發展改革委關于風電建設管理有關要求的通知》中曾規定:“風電設備國產化率要達到70%以上,不滿足設備國產化率要求的風電場不允許建設。”
記者拿到的一份文件中明確指出,“風電設備國產化率70%以上”這一規定的取消是為促進我國風電產業規范有序發展,也是我國風電產業發展和建立統一開放競爭有序風電市場需要。這份文件并沒有公開發布,但已從去年年底下發到各省,并正式實施。
一些外資公司對“國產化率70%以上”的條款早有抱怨。
印度蘇司蘭能源中國區首席執行官Paulo Fernando Soare在接受媒體采訪時就認為,中國政府的特殊政策使得外資公司無法在全國性的風電特許權(政府使用特許經營方式用于我國風力資源的開發)項目中競爭訂單。
“曾有人認為,國產化率的規定是貿易壁壘和保護主義。因為作為WTO成員,不應鼓勵采用任何方法為本國產品提供不公平的優惠待遇。但我們并不認為這屬于保護主義,當時是政府為扶持中國風電整機廠而出的一個激勵政策。”東方證券研究員鄒慧說道。
競爭越發激烈
聽到該政策取消的消息后,全球最大的風機制造商丹麥維斯塔斯公司中國區發言人劉燕軍對本報記者就表示: “我們從上世紀80年代以來就來到中國了,目前在華的產品已達到了80%的國產化率,為中國度身定做的V60-850千瓦型風機的國產化率也有90%。因此國產化率70%政策的取消,對那些想要進入中國市場的外資風電設備商而言是非常重要的。”
鄒慧也同意他的觀點,“風電設備工廠的投資額并不低,動輒上億元人民幣。而風電場項目的獲取又涉及政府、國企等諸多部門及公司,中小型外資企業不具備足夠的人脈,在國產化率設限下,他們這些年來并沒什么作為。一旦取消,那些掌握著較高研發技術或零部件制造能力極強的小規模風電外資公司將會有機會在華試水。”
他還說,取消“國產化率70%以上”的規定,可能對于中國本土企業借鑒海外經驗、提升制造能力也有好處。
“中國目前有70多家風電制備整機制造商,風機產能過剩。但政府所倡導的未來流行機型是2兆瓦以上的大型風機,這類內資企業極匱乏。東方電氣(600875.SH)、金風科技(002202.SZ)等公司2兆瓦風機開發剛起步,上海電氣(601727.SH)3.6兆瓦的國內自主產最大風機要在今年下半年才能下線。
而且,目前3兆瓦以上風機的零部件國內還不能完全吸收消化,需要大量引進,華銳風電3兆瓦風機的核心零部件就要從美國超導公司引入。如果還設置國產化率70%的要求,事實上一些具備先進工藝、鑄造技術以及新材料的海外零部件也難覓進入渠道,中國向更高風機技術挺進的計劃也可能被延遲。
當然,“國產化率70%以上”的設置取消之后,風機的競爭將更加激烈。
今年1月5日,金風科技再度下調了其中標合同金額,這是去年至今第六次下調合同金額了。
對比2007年到2009年的五個風電場建設項目,金風科技在GW77-1500(1.5兆瓦)型號的風機價就從970.33萬元/臺降低到了809.85萬元/臺,跌價16%。但同期零部件如葉片和電機的采購價只下調了6%左右。
“如今是一個明顯的賣方市場。一些不追求高利潤、愿意以低價拿訂單占領市場份額的外商大有人在。”招商證券研究員汪劉勝就覺得,未來的市場競爭加劇是件好事,“只有更低價、更優質的產品才是風電場經營者想要的,因此中國企業不可能再以一些政策作為自己的尚方寶劍,而是要想法拓展海外市場、加大研發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