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一項名為“中國主要含油氣盆地烴―水―巖―微生物體系地球化學研究”的研究獲得重大突破,并獲得2005年湖北省科技進步一等獎。
據了解,由長江大學張敏教授主持完成的該項目,建立了適用于高礦化度地層水短鏈有機酸分析的毛細管等速電泳法,率先在國內開展了低分子量有機酸成因及其對巖石礦物的溶解實驗研究,揭示了連續埋藏的砂泥巖成巖體系中礦物溶解―沉淀作用的機理;在國內率先開展了原油非烴化合物的分離與分析技術、原油氮同位素樣品的制備與測定技術;首次發現原油原始化學組成對生物降解作用的進程有顯著影響。定量分析結果表明,在石油的生物降解過程中,細菌首先降解的是原油中的低分子量化合物,然后才是中高分子量化合物;原油在微生物自然降解過程中,含氮有機化合物參與了微生物的代謝過程,氮同位素隨降解程度增加而增加;首次揭示了咔唑類化合物的微生物降解作用,建立了基于原油分子組成預測其粘度的數學模型。專家認為,該技術在國際上處于領先水平。
信息來源:石油科技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