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提高船舶配套產品國產化率”的呼聲不斷高漲,近年來我國船舶配套業產能不斷提升。然而,2009年船配市場供求關系閃電般快速逆轉,所幸,船配企業直面市場挑戰,積極調整運營方針,取得了一些成績,大部分企業完成了全年的生產任務。不過,危機下的船配市場,也讓業界必須進一步正視中國船配產品競爭力較弱的問題。
市場閃變供需逆轉
一直以來,船舶配套業發展滯后是中國造船人的心頭之痛。近兩年,從中央到地方都決心大力發展船配業,采取了引導相關企業轉型生產船配產品、規劃建設船配園、加大招商引資力度等多種措施,船配業得到了較快發展。2009年,一些新建或擴建的船配項目產能逐漸釋放。例如,2009年,合肥熔安動力機械有限公司第一臺低速船用柴油機、鎮江中船設備有限公司首臺船用低速機都成功交付,山東重工集團濰柴重機股份有限公司舉行了其1萬馬力船舶動力生產基地首臺船用中速發動機的上市揭牌儀式,南通政田船舶機械公司交付了首批船用起重機。此外,目前還有不少大型船配項目正在建設,其產能也將逐漸釋放。
不過遺憾的是,我國船配業在其快速發展階段突然遭遇國際金融危機的沖擊,開始面臨著極大的挑戰。2009年,絕大部分船配企業遇到了撤銷訂單、修改訂單內容或要求訂單產品延期交付等問題。接單難、履約難、資金回收難成為了我國船配企業面臨的共性問題。當然,從世界范圍看,船配企業也普遍遭遇了撤單等問題,例如,由于新接訂單量大幅下降并且手持訂單被撤銷不少,MAN集團于去年8月宣布,對其位于丹麥的柴油機廠進行重組,不再生產柴油機,并且裁員約500人。不過,由于我國有不少剛剛起步的新企業或規模較小的企業,因此受金融危機沖擊的程度也更深。
需求量大幅減少,而船配企業產能逐漸釋放,產品供應量增加,這一增一減的變化給船配企業帶來了很大的挑戰。對此,中國船舶工業市場研究中心王班表示,市場快速逆轉大大降低了船配企業的預期收益,加上修改訂單等各種突發情況的發生使得企業的成本上升。雖然不少船配企業2009年的銷售額比2008年有所增加,但其利潤卻沒有增加甚至有所下降。面對未來,大家需要理性審視船配市場的發展趨勢,采取更有針對性的策略。
其實,對船配業與造船業發展不平衡的矛盾,中國船舶工業行業協會副秘書長王錦連早在2008年上半年就感慨過:“眼前我國的船配產品供不應求,但現在如果大力發展船配業,很可能在船市下滑階段出現產能大量釋放的現象,造成供應過剩。”現在看來,他的這一說法得到了印證。因此,經過此次市場的洗禮,各船配企業應該好好地反思一下自己之前的發展戰略,以及在時機的把握上是否存在偏差,從而為下一步取得突破確立方向,進而加快我國船配業做強的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