盡管我國機械工業增速很快,但大多數產品依然是大路貨,缺乏國際市場競爭能力。有關專家認為——
“盡管我國機械工業發展很快,但大多數產品依然是大路貨,與國際先進水平相比依然存在不少差距。”在1月27日舉行的機械工業2009年經濟運行形勢發布會上,中國機械工業聯合會會長王瑞祥以“喜中有憂”評價當前機械工業的發展。
去年全年機械工業增加值比上年增長13.8%,比全國工業11%的增速高出2.8個百分點。但王瑞祥表示,尚存在不少亟待解決的突出問題。從產業自身發展情況看,當前最突出的問題是結構調整有待推進。
“去年我國發電設備、金屬軋機、冶金設備等重點產品需求增長速度明顯回落,這是一個值得警惕的信號,說明機械工業已經難以再靠傳統產品需求的高速增長來支撐自身發展。”王瑞祥說,“今后必須加快產業結構調整升級步伐,提高產品技術含量和附加值,拓展行業的增長空間。”
機械工業存在的另一個結構性問題是基礎不牢。中國機械工業聯合會執行副會長蔡惟慈說,大型鑄鍛件、基礎零部件、加工輔具和特種原材料等依然是我國機械工業的軟肋。以風電設備為例,雖然我國總裝能力已經過剩,但軸承等關鍵零部件依然不能完全自主生產。
去年出臺的《裝備制造業調整和振興規劃》提出要“夯實基礎”,但進展甚慢。蔡惟慈說,這一方面是由于尚待出臺切實有力的實際扶持措施,另一方面,機械工業原有完整的基礎技術研發體系已不復存在,現在共性基礎技術缺乏有力的創新平臺支撐。
尤其在產業發展環境上,我國高端裝備國產化的環境仍不理想。王瑞祥說,現在國內設備招標中歧視國產設備的現象依然屢見不鮮。一些用戶強行要求國產化的主機必須使用其指定的進口零部件和材料,或者在設備采購中對國產設備大肆壓價,或者夸大宣傳國產化過程中的曲折和問題,甚至以高于國際同類產品標準的不切實際的要求增加國產化難度。“如果沒有訂單,裝備制造企業就很難開展某些方面的研發。”
“從2006年起,國家就明確提出要鼓勵使用國產首臺(套)裝備,去年的振興規劃又再次強調這一點,但實際的扶持政策至今沒有出臺,說明這個問題的確比較復雜。”蔡惟慈說。
統計顯示,2009年機械工業累計出口創匯1958億美元,比上年下降19.25%,進出口順差由上年476.69億美元大幅下降為149億美元。蔡惟慈說,這凸顯了我國國際競爭力不強的弱點。
“不能再盲目發展一般產品,而應提高技術水平、產品質量和服務。”蔡惟慈說,在國家相關政策跟進的同時,機械工業行業必須加強共性關鍵技術和核心零部件的自主研發;優化產品結構滿足國內高端市場需求,替代部分進口;同時提高出口產品的附加值,實現從量的擴大向質的提高轉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