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發布的《中國現代化報告2010》,其主題為“世界現代化概覽”。由中國科學院中國現代化研究中心完成的這份《報告》,對世界現代化400年的進程進行了梳理,研究者期望通過系統和科學地研究現代化,全面提示現代化的客觀規律,從而構建我國現代化的科學基礎。
現代化是人類文明的一種深刻變化,是文明要素的創新、選擇、傳播和退出交替進行的過程,是追趕、達到和保持世界先進水平的國際競爭。在18—21世紀期間,世界現代化可以分為兩大階段,其中,第一次現代化是從農業社會向工業社會、農業經濟向工業經濟、農業文明向工業文明的轉變;第二次現代化是從工業社會向知識社會、工業經濟向知識經濟、工業文明向知識文明、物質文明向生態文明的轉變。
根據《報告》的研究結果,2006年世界上有29個國家進入第二次現代化,有90個國家處于第一次現代化,有12個國家處于傳統農業社會,有數百個少數民族生活在原始社會。在21世紀,預計有100多個國家將全面完成第一次現代化,有80多個國家將進入第二次現代化,發達國家將完成第二次現代化。根據過去300年的歷史經驗,21世紀發達國家大約為20個左右,發展中國家有100多個;發達國家有可能降級為發展中國家,發展中國家有可能升級為發達國家。發展中國家包括3組國家,他們分別是中等發達、初等發達和欠發達國家。21世紀發展中國家仍然有成功機會,他們將爭奪5張升級發達國家的門票。
2006年我國屬于發展中國家中的初等發達水平,處于第一次現代化成熟期。如果按1990年—2005年年均增長率測算,我國要達到發達國家水平,全面實現現代化,預計要到21世紀末。2006年,我國人口約13億,發達國家人口不到10億,從人口規模角度看,我國現代化任務超過發達國家總和。如果完全按照國際經驗,21世紀我國成為發達國家的概率約為4%,顯然,國際經驗不足以解決中國問題。我們需要尋求低成本和高效率的現代化路徑。
“擁有十幾億人口的中國現代化是人類文明史上的大事件”。在今天召開的《中國現代化報告2010》專家座談會上,專家們對中科院路甬祥院長的觀點給予了充分肯定。中華民族是農業文明的創造者,工業文明的學習者,在知識文明時代,中華民族將成為開拓者。我們雖然現代化起步晚了100年。但歷史是人類創造的,未來是人類譜寫的。歷史經驗證明,提高國家創新能力是實現現代化的必然選擇,只要我們抓住歷史機遇,正確判斷,把握大勢,就能實現跨越式發展,專家們對我國未來現代化的發展充滿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