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我國建設較早的大部分開發區而言,由于建設初期的規劃定位不科學而導致了大量產業空間閑置、浪費,隨著高新技術產業的不斷發展和城市功能要素的不斷完善,開發區內有限的產業空間越發趨緊。面對新形勢,賽迪顧問認為,開發區唯有擯棄以產業空間資源換取經濟快速增長的模式,實施產業空間拓展戰略,才能開辟一條開發區可持續發展的道路。
所謂產業空間拓展,就是通過內部挖潛或外部拓寬的方式,從土地集約化利用著手,構建新型產業空間、提升綜合投資環境、布局高端產業價值鏈,實現區域空間再造和城市功能要素完善,進而實現產業集約化發展。
開發區產業空間拓展的必要性l
第一,開發區政策優勢正在弱化,需培養功能優勢。第二,開發區“孤島”效應不斷顯現,需轉變功能模式。今后,開發區關注的重點應更多側重于內涵式增長模式,要在產業功能開發、城市化功能開發上同時做文章。第三,開發區與母城互動逐步加強,需強化城市職能。隨著經濟實力的壯大,開發區開始承擔更多母城功能的轉移,這就使得開發區不再僅僅是傳統的工業園區,而應逐漸發育成初具規模的新城區(新城鎮)。第四,國家地根緊縮政策力度加大,需實現土地集約開發。在園區產業空間拓展上,應積極探索從以依靠規模型外延式擴張為主轉向以集約型內涵式開發為主的新方法、新思路。第五,產業結構優化進程加快,需通過空間優化帶動產業價值提升。在土地資源日益趨緊的現狀下,開發區正通過推行“騰籠換鳥、退二進三”的舉措,實現產業結構從傳統制造業為主向以先進制造業為主、現代服務業和高科技服務業為輔的方向轉型,實現產業空間激活存量、提升增量的目標。
開發區產業空間拓展影響因素l
基于對產業空間拓展的研究積累,賽迪顧問得出下列公式:開發區產業空間拓展的動力=引力—阻力。其中,引力包含四個要素:土地需求、城市功能、協調發展和空間結構;阻力包含三個要素:協調費用、開發費用和調整周期。
開發區產業空間拓展策略
首先,整合資源,實現產業空間優化配置。為解決產業發展空間相對不足問題,開發區可通過全面整合存量資源,對閑置土地、廠房、樓宇、設施進行挖掘,盤活土地資產,提高土地利用率和土地投資強度。其次,借天生地,實現由平面發展向立體發展轉變。今后,開發區要“向藍天要空間,向空間要效益”,轉變發展方式,由平面式的擴大規模逐步走向立體式的增容擴建。開發區可通過大力發展高層工業用房,實現產業空間拓展的目標。再次,橫向聯合,實現企業總部與制造基地分立。企業在市場拓展過程中,將總部設立在發展成熟、商務環境優越的園區,同時選擇適宜產業發展的中小城市或城市周邊地區的園區新建生產制造基地。企業總部和制造基地分立,可以使企業獲得不同區域的資源比較優勢,從而提高核心競爭力。最后,區域協調,實現一體化發展戰略。在制定區域經濟發展戰略的過程中,要從全局角度統籌協調安排,按照錯位發展原則,科學引導產業的合理布局,建立統一的產業布局協調機制,把協調區域內各園區發展、構建區域范圍內的產業鏈條放在突出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