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發展低碳經濟”、“建設低碳生活”呼聲日漸高漲的,還有各地紛紛上馬的低碳項目。目前國內發展低碳城市、進行低碳試點的可謂熱情高漲,各地都希望貼上“低碳城市”的標簽。
目前,在發展低碳城市、倡導低碳生活的背景下,“低碳經濟”在全國各地都掀起了一股熱潮。一方面,政府在大力推進“低碳經濟”的建設,一些地方甚至打出了“建設低碳城市”的發展口號;另一方面,我國目前的低碳城市建設尚處在“摸著石頭過河”的嘗試階段,尚未形成系統的低碳經濟發展框架,也沒有成功的經驗可以借鑒。但是,建立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為基礎的經濟模式,已經成為全世界的一致共識,“低碳經濟”在中國的發展必將隨著政策、產業環境、新能源技術等一系列因素的明朗,而逐漸趨好。
但是,記者經過調查發現,在一些地方提出建設“低碳城市”的過程中,卻出現了一些打著發展低碳經濟大旗,卻沒有實質減排、降耗內容的“空城計”。有些地方,一些官員將“低碳經濟”簡單地理解為節能減排,對低碳經濟建設缺乏系統性的安排。在這種口號與行動脫節的情況下,什么時候才能真正實現低碳城市的建設?“低碳經濟”又該何去何從?
低碳經濟不等于“低碳城市”
“我感覺,手冊中所提到的如何減少碳排放的方法沒有實際的效果,在生活中也非常不可行。”保定市民劉東強告訴記者。
劉東強所指的手冊,是保定市印制的低碳城市家庭行為手冊。在這個手冊中,歸納了一些在人們日常生活中減少碳排放的方法。包括鼓勵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出行或步行;推進住房實施節能裝修;引導采用節能的家庭照明方式和科學合理使用家用電器;倡導消費本地產產品,減少商品在運輸過程中的碳排放;把米浸泡20分鐘后再用電飯鍋煮以縮短煮熬時間等等。
“國家正在大力振興汽車產業,而手冊中卻鼓勵乘坐公共交通工具,我買車了當然想開車了,真正能按照這個建議去做,放棄私家車乘坐公共交通的,估計是少之又少。另外,‘倡導消費本地商品’和‘浸泡大米20分鐘之后再煮’,是一個看似很美麗的事情,真正做起來還是不現實的。‘手冊’對絕大多數的市民來說,僅僅是一個建議,不會發揮實質性的作用。” 劉東強這么評價“手冊”。
很大一部分市民都有劉東強這樣的認識,他們認為低碳生活只是一種理論上的設想,對他們來說只停留在“設想”階段,與他們的日常生活距離太遠。也有市民認為,建設低碳經濟是一項長期的工程,僅依靠市民力量難以實現,與其“做了也沒有效果”,還不如按以前的生活方式“該怎么過還怎么過”。
保定市低碳城市研究會會長馬學祿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低碳經濟不能僅僅被理解為發展新能源經濟,也不能僅僅著眼于制造業加快淘汰高能耗、高污染的落后生產能力,還應關注我們的生活方式、消費模式如何向低碳生活的目標轉變,從生活習慣的各個細節上節約常規能源。
一位關注低碳經濟多年的專家認為:“盡管低碳生活的主體是城市居民,但是,由于城市居民環保理念和對低碳的認識不同,在生活中降低碳排放的行為會有所不同。因此,我們不能一味地把降低碳排放的責任讓城市居民來承擔。需要政府牽頭,做出有效地示范和引導,讓全社會都培養出一種低碳排放的理念。”
市民的日常生活,只是社會經濟生活的一部分,把建設低碳經濟和低碳城市,完全寄托在市民的環保、節能意識的提升上,顯然是不夠的。在政府引導的基礎下,做好產業轉型才是發展低碳經濟的重點。
發展低碳經濟不是盲目“上項目”
隨著“發展低碳經濟”、“建設低碳生活”呼聲日漸高漲的,還有各地紛紛上馬的低碳項目。目前國內發展低碳城市、進行低碳試點的可謂熱情高漲,各地都希望貼上“低碳城市”的標簽。
打造“低碳城市”的熱情雖然值得肯定,但是,要有科學的態度。必須根據當地的能源特點,因地制宜地制定切合實際的低碳經濟發展道路,一定要嚴防盲目上項目、搞形象,要注意發展低碳經濟過程中“換湯不換藥”的事情發生。
許多地方政府為推動所謂的低碳經濟發展,盲目地上項目,認為引進外資,就是發展低碳經濟。有專家認為,仔細梳理一下目前我國各地引進的外資項目,就有好多是國外淘汰的低端制造業,屬于典型的高消耗、高排放、高污染的“高碳”項目,我們不少地方領導還把這種工業“洋垃圾”當作香餑餑,作為其炫耀政績的資本。在全球應對氣候變化、發展低碳產業的背景下,將來我們可能要用更大的成本來淘汰這些落后的“新項目”。
此外,借國家擴大內需的刺激,一些城市大力發展市政建設,不惜砍伐樹木、拆毀或縮窄自行車道來擴寬馬路,營造以汽車為主的市區交通模式;還有些地方過分地追求建筑物高度和高層建筑的數量,不惜代價地大規模拆舊翻新建高樓、建超高層建筑和標志性建筑,這些都與發展低碳經濟背道而馳,因為“地標”式的建筑大多是高耗能、高排放的非節能建筑;一些地方還存在著用自來水澆綠地,建設溫泉、噴泉等項目;還有些城市建設的夜景工程,大量的裝飾燈、霓虹燈徹夜通明,這些都使得發展低碳經濟、建設低碳城市成為了“一個設想”,嚴重地影響了城市的可持續發展。
調整產業結構是發展低碳經濟關鍵
專家認為,低碳經濟主要包括低碳產品、低碳技術和低碳能源的開發利用,涉及的行業和領域十分廣泛,包括電力、交通、建筑、冶金、化工、石化等多個行業,特別是可再生能源及新能源領域。此外,對煤的清潔高效利用、油氣資源和煤層氣的勘探開發、二氧化碳捕獲與埋存等領域具有廣闊的前景。
國內不少城市已經做了低碳城市建設的嘗試,上海市建立的東灘生態城有望成為世界上第一個碳中和區域;河北保定在開展試點后制定了明確的建設低碳城市規劃意見,實施“藍天行動”、城市煤改氣、汽車尾氣治理、“碧水計劃”、森林固碳計劃等,目前已擁有世界第二、國內惟一的全產業鏈太陽能光伏電池生產企業,國內最大的風電葉片生產企業等。
世界自然基金會氣候變化與能源項目主任陳冬梅曾向記者表示,上海和保定兩個城市在試點的過程中,也發現了推進低碳城市建設的問題和難點。就保定市來說,在一年多的試點過程中,政府對于低碳經濟的眼界提高了,但部門之間的協調還是暴露出一些問題,“關鍵部門在執行落實低碳政策時還沒有統一的思路”。此外,目前在試點過程中還看不出清晰的減排效果。如何通過發展可再生能源,建立起量化減排信息,并讓公眾獲取和監督,仍舊是一個難點。
專家表示,發展低碳經濟不能搞“一刀切”,低碳城市建設中技術支撐很關鍵,任何節能減排技術都有一個因地制宜的問題,各地氣候環境不同,所適用的技術和方法也不一樣。因此各地應注重挑選本地適用的項目和技術,逐步加以推廣運用。
在發展低碳經濟的過程中,工業產業布局應著眼于低碳化、循環化,各產業要重新規劃新型的工業布局,實施循環經濟和清潔生產,控制高碳產業發展速度,加快經濟結構調整,提高發展質量,最終實現低碳生產、可持續增長的生產模式。大力推進產業結構調整和發展模式的深度轉變,使碳排放與經濟增長逐步“脫鉤”。
要發展“低碳經濟”,不僅制造業要加快淘汰高能耗、高污染的落后生產能力,推進節能減排的科技創新,公眾也應該改變習以為常的消費模式和生活方式,從生活習慣的各個細節上節約常規能源,為共同推進低碳經濟的發展做出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