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碳經濟是以低能耗、低污染為基礎的綠色經濟,其核心是在市場機制基礎上,推動提高能效技術、節約能源技術、可再生能源技術和溫室氣體減排技術的開發和運用,促進經濟社會向高能效、低能耗和低碳排放的模式轉型。在經濟社會日益受到能源和環境約束的背景下,低碳經濟作為應對全球氣候變化、保障能源安全的基本途徑和戰略選擇,正在全球范圍內得到廣泛認同。特別是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使得低碳經濟的腳步越來越急促。
目前,發達國家都在大力推進以高效能、低排放為核心的“低碳革命”,著力發展“低碳技術”,并對產業、能源、技術等政策進行重大調整,以搶占先機和產業制高點。這對于我們來說既是挑戰,也是機遇。挑戰之一是我國能源供求矛盾突出。提高13億國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質量、保障就業等方面的需要,要求經濟必須快速發展。“富煤、少氣、缺油”的資源條件,決定了中國能源結構以煤為主,低碳能源資源的選擇有限。電力中,水電占比只有20%左右,火電占比達77%以上,二氧化碳高排放量的特征突出。據計算,每燃燒一噸煤炭會產生4.12噸的二氧化碳氣體,比石油和天然氣每噸多30%和70%。而據估算,未來20年中國能源部門電力投資將達1.8萬億美元。火電的大規模發展對環境的威脅不可忽視。在低碳經濟時代如何解決能源問題,是各級政府必須面對的難題。挑戰之二是我國經濟快速發展與資源消耗高、環境污染問題突出。我國經濟的主體是第二產業,這決定了資源、能源消費的主要部門是工業,而工業生產技術水平落后,使資源、能源消耗和生產成本居高不下。經濟結構的調整和產業升級換代面臨技術和資金的巨大壓力。挑戰之三是我國現有的科技水平仍較落后。作為發展中國家,我國經濟由“高碳”向“低碳”轉變的最大制約,是整體科技水平的落后,技術研發能力有限。盡管《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規定,發達國家有義務向發展中國家提供技術轉讓,但實際情況與之相去甚遠,我們不得不主要依靠商業渠道引進。我國由高碳經濟向低碳經濟轉變,需巨量資金。挑戰之四是歐盟國家對碳排放量的限制很多,對于來自高碳排量國家和地區的產品擬開征碳排放稅。歐盟的這一做法,將對我國企業產品的出口帶來巨大的制約性影響。
挑戰也是機遇,經濟轉型時期和新技術應用初期,往往是經濟實現跨越式發展的重要契機。低碳經濟為新技術的開發利用和新興產業的發展提供了難得的機遇,對“兩型社會”建設起到促進作用。如何抓住機遇應對挑戰,實現我國經濟又好又快發展?筆者認為目前應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第一,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制定各地低碳經濟發展戰略。結合各地的“十二五”規劃修編,把發展低碳經濟列入城市和農村發展規劃和產業發展規劃,預留“低碳經濟”發展空間,為各級政府和企業發展低碳經濟提供戰略指導。組織力量對二氧化碳排放量開展普查,摸清二氧化碳排放家底,科學預測今后10年、20年、50年地區二氧化碳排放量,據此對低碳經濟發展進行戰略定位。
第二,出臺新型產業傾斜政策,鼓勵企業發展低碳經濟。建立支持低碳經濟發展的政策體系。例如確定近期和長期的碳價格,制定支持低碳經濟的新技術推廣政策。對積極發展低碳經濟的企業分別從土地、資金匹配、稅收減免等方面給予優惠。以政策調節手段鼓勵企業低碳排放,限制高碳排放,走節能、降耗、清潔生產的發展道路。
第三,增強自主創新能力,開發低碳技術和低碳產品。一是著眼于中長期戰略技術的儲備,高度重視和鼓勵低碳技術和低碳產品的研發工作,并理順企業風險投融資體制,支持企業開發低碳等先進技術;二是要整合市場現有的低碳技術,多途徑地迅速推廣和應用;三是要加強國際間技術交流與合作,促進發達國家對我國的技術轉讓;四是以引進先進的節能減排技術為重點,建立清潔能源的發展機制,以不斷增強我國碳減排的技術支撐能力,為今后全面、深入開展碳減排工作提供技術基礎。
第四,抓好產業投資對結構調整的促進作用。投資是經濟結構調整的重要手段。應優先投資一批符合低碳經濟要求的、對產業結構調整和產業升級有較大帶動作用的項目,并通過對設備的更新換代實現生產手段的升級。
第五,搞好試點,以點帶面,總結并推廣經驗。一是選擇電力、交通、建筑、冶金、化工、石化等能耗高、污染重的行業先行試點,作為地方探索低碳經濟發展的重點領域。二是在耗能高、污染重的企業比較集中的地區構建低碳經濟發展區,選定典型企業進行試驗、試點,取得發展低碳經濟的經驗,以典型引路,推進各地區的低碳經濟穩定發展。三是為重點領域和低碳經濟發展區提供優惠政策,以支持這些領域和發展區低碳經濟的快速發展。
第六,加大城市、農村綠化力度,提高碳匯能力。據對不同土地利用方式與碳排放關系的研究發現,林地具有碳匯功能,每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