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兩會期間,如何推動我國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的問題成為各方關注的一大熱點。有關專家認為,隨著相關政策的進一步明朗,包括新能源、新材料等在內的戰略性新興產業,有望迎來全新的發展機遇,而新能源作為“皇冠上的明珠”,可能獲得更多政策支持,并在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中發揮領頭羊的作用。
清潔能源計劃已起草完畢
2009年11月3日,溫家寶總理在《讓科技引領中國可持續發展》的重要講話中,明確提出新能源、節能環保、電動汽車、新材料、生物科技,信息產業、空間海洋及地球深部開發利用等七大戰略性技術領域。有關專家認為,這必然成為確定戰略性新興產業的“重要坐標”。
清華中國經濟研究中心常務副主任魏杰認為,在關于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界定上,“戰略性”是必不可少的,“新興”則是指市場尚未形成規模。在上述7大產業中,新能源的重要性更加受到關注。
值得注意的是,發改委也將新能源列在未來大力發展產業的首要位置。目前國家發改委的思路是,在新能源、信息網絡、新材料、生命科學、空間海洋地球科學等領域選擇具備突破條件的關鍵技術作為主攻方向,強化政策支持,加大財政投入。
魏杰認為,國家關于幾大戰略性新興產業未來發展方向是有通盤考慮的,在這種考慮中,發展新能源的重要性已經很明確,這意味著未來其可能得到財政政策等方面的更多支持。
就在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目標確定后不久,今年1月,國務院宣布成立國家能源委員會。有關專家認為,國家能源委員會必將在加強能源戰略決策和統籌協調方面發揮重要作用。
記者了解到,目前,一個為期10年的清潔能源計劃已經起草完畢。根據該計劃,到2020年,在我國總的能源消費結構中,清潔能源將占到15%。為了實現這一目標,政府將投資數十億元,用于建設核電站、風電場、太陽能工廠,以及可再生能源技術的研發等方面。
新興產業規劃不容或缺
分析人士認為,要引領中國經濟在新一輪發展中取得主動,僅靠新能源一枝獨秀還是不夠的。
國家發改委能源研究所副所長李俊峰表示,對于大部分國家來說,能源對GDP的貢獻率僅占10%左右,新能源在能源中的比重還不到10%,這意味著新能源對GDP的貢獻還不到1%。即使將來我國新能源的比例達到15%,滿打滿算,我國新能源產業的產值也不足兩萬億元,分到各省就沒多少了。
而現在,已經有18個省市提出了打造新能源基地,上百個城市提出把新能源作為經濟發展的增長點,有的省、市則提出了打造上千億、上萬億元新能源產業的計劃。無序發展的勢頭已經出現,風電設備、多晶硅行業出現了重復建設的傾向。
對此,中國科技戰略研究院產業科技發展研究所副所長劉峰認為,除了財政支持,政府的引導還應體現在相關配套政策體系的建立、引導新興產業進行合理的空間布局和集聚等方面。
魏杰則指出,在強調大力發展新能源的同時,也要重視生物技術等其他新興產業的發展。他認為,生物技術的快速發展將促進生物工程和新醫藥產業的快速發展,改變人類的生產和生活方式;信息技術在驅動了上一輪技術革命以后,勢頭始終不減,新一代寬帶網絡、智慧地球、云計算、系統級芯片等新技術、新應用極有可能推動信息產業實現新的質的飛躍。另外,新材料產業包括新材料及其相關產品和技術裝備,其研發水平及產業化規模已成為衡量一個國家經濟社會發展、科技進步和國防實力的重要標志。據測算,2010年我國新材料市場的規模將達6500億元。
無疑,上述產業都面臨巨大的發展潛力。有關專家認為,如何合理引導、統籌規劃相關產業發展,將是未來一段時間面臨的重要任務。
戰略性新興產業“錢景”有多大
新興戰略性產業發展潛力究竟有多大?對此,東方證券等有關機構進行了測算。
東方證券認為,如果說鋼鐵、水泥是傳統產業的重要基礎,那么,可以毫不夸張地說,新材料就是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的基石。近十年以來,世界材料產業的產值以每年約30%的速度增長。當前,微電子、光電子、新能源、化工新材料成為了研究最活躍、發展最快、應用前景最為投資者所看好的新材料領域。
在低碳經濟的大背景下,節能環保產業的發展難以估量。預計到2012年,中國節能環保產業總產值將達2.8萬億元。在政策帶動、政府推動、市場驅動、行業發動、企業主動的大環境下,巨大的市場需求和良好的發展前景更加全面彰顯。
其中,由于具備發光效率高、耗電量少、使用壽命長、安全可靠性強、節能環保等特點,OLED被稱為未來的照明之星。東方證券認為,2008年OLED顯示器占有平板顯示器不到1%的市場份額,預計2015年將達到5%,年復合增長率達到40%,遠高于平板顯示器市場3%的增長水平。
另外,隨著13億人口的醫療保障水平不斷提高,我國生物醫藥產業蘊藏著巨大的市場空間。
2009年,國家出臺了“新醫改”實施方案,以“基本藥物制度”為中心的各項配套措施也相繼出臺。與此同時,國務院出臺了扶持新醫藥產業發展的政策;在北京、上海、哈爾濱、石家莊等中心城市興建新醫藥產業基地的基礎上,一些中等城市也著手興辦新醫藥產業基地。新醫藥產業起飛在即。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產業經濟研究部魏際剛認為,到2020年,我國廣義生物醫藥市場規模將達4萬億元,生物制造市場規模將達1萬億元、生物農業市場規模將達5000億元、生物能源市場規模將達3000億元、生物環保市場規模將達1000億元等,合計廣義生物產業市場規模約為6萬億元。
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將成“調結構”主線
劇錦文(圖右)在上證演播室現場
在全球經濟尚未完全復蘇、國內部分產業產能過剩形勢嚴峻的雙重壓力下,戰略性新興產業無疑將給中國經濟帶來新的動力。為此,由國家發改委主導的部際聯合小組和業界人士日前在各地進行了密集調研。
3日,中國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研究員劇錦文做客本報上證演播室,結合實地調研的結果,就我國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發展前景等問題進行全面解讀。
政策支持力度必將進一步加大
主持人:金融危機之后,國家出臺了十大產業振興規劃,您能不能描述一下這十大產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在未來中國經濟中的定位?
劇錦文:2009年初,國家緊鑼密鼓地出臺了十大產業振興規劃。這些規劃出臺顯然是為了應對金融危機對中國的影響,根本目的在于促進經濟平穩增長。
現在中國擺脫金融危機的陰影后,擺在我們面前的突出問題就是經濟結構調整,這也是當下乃至今后中國經濟發展過程當中最突出的問題。
結構問題內容很豐富,除了區域結構,更主要的還是產業結構。中國的產業結構實際上長期保持在高投入、高排放、高污染的局面,低附加值和粗放性的產業模式仍隨處可見。在新的國際競爭背景之下,中國的產業結構必須進行調整,唯一的出路就是產業升級。而最有效的舉措,就是大力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
主持人:也就是說,推出十大產業規劃主要是為了保增長,而大力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主要是為調結構服務的。
劇錦文:你說得非常正確。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目的,主要是為調整產業結構服務的。在2010年“保增長”壓力減輕,“調結構”成為調控重點的大背景下,國家對戰略性新興產業的支持力度必將進一步加大。
民間資本面臨機遇
主持人:既然發展十大產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的使命不同,那么政府的支持方式是不是也有所不同?
劇錦文:現在所謂的戰略性新興產業,跟十大振興規劃中的產業有很大不同。后者主要是以國有經濟為主的一些產業,包括鋼鐵、裝備制造等,這些都是以國有經濟為主的,核心是中央企業。因為都是國有企業,政府的支持主要是用減稅、直接撥款的模式,非常明了,見效很快。
而戰略性新興產業的規模目前則比較小,科技含量高。這種產業的性質決定了其發展重點不能依靠政府直接投入,更多的可能會依靠一些民間資本,甚至包括外資。如太陽能、風能等這些比較受關注的行業,在發展過程中非國有經濟將發揮很大作用。
主持人:現在發改委正在加緊推出新興產業創投計劃,您怎么看待這種扶持模式。
劇錦文:發改委正在組織推出新興產業投資基金,這當然是在過去經驗的基礎之上,扶持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的一個重要舉措。因為這個方法能夠發揮較大的杠桿效應,吸引大量民間資本,國外也有很多成功的例子。
當然國外的風投,政府背景是非常少的,基本是由民間資本主導的。不過政府背景也有很大的優勢,比如能夠更好地體現政府意圖,將資金投入到需要大力發展的產業。我相信這種模式可以為戰略性新興產業的初期發展提供重要的資金來源。
東南沿海已搶先布局
主持人:現在地方政府在發展戰略新興產業上是怎樣的態度?
劇錦文:根據我的實地調研,現在地方政府積極性空前高漲。比如像深圳已經把發展LED作為非常重要的經濟增長點;寧波政府投資十多億元,建立一個新材料研究所,把中科院的有關研究人員引進去,對于這個研究所的成果,寧波當地企業擁有優先使用權。還有風能、光伏產業等,地方政府對于發展這些高技術戰略性產業積極性非常高,而且有許許多多的措施和創新。
另外,對于發達地區而言,比如廣東,一些傳統產業已經出現過剩的問題,逼著他們去尋找新的路徑。所以當地政府提出要“騰籠換鳥”。“騰籠”就是說要把那些科技含量低的傳統產業騰到其他地方去,“換鳥”就是把新的高科技的產業,戰略性的新興產業引進來。
從調研的情況來看,東南沿海發達省市憑借財政優勢,在戰略性新興產業的布局上已經走到了前邊。比如,風能、電能,包括光伏、新材料、LED這些產業,基本都是在東部沿海這些省份布點,中西部也有,但是他們占的比例要比東部沿海小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