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正試圖突破當前國內自主創新的“最大瓶頸”。
3月20日,科技部與國家開發銀行(簡稱國開行)在北京正式簽署《“十一五”期間支持自主創新開發性金融合作協議》(以下簡稱《協議》)。這是《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2006―2020年)》(以下簡稱《規劃綱要》)配套政策中第一條得到落實的金融政策。
“國家開發銀行的信貸投入將支持一大批具有很強自主創新能力的高新技術企業,也將對一些戰略性產業給予關鍵性的扶持。”科技部部長徐冠華在簽字儀式上指出,許多高新技術產業領域都急需資金投入,而高新技術企業融資難的困境依然存在,投入不足已經逐步成為影響和制約自主創新能力提升的瓶頸性因素。
作為政策性銀行,國開行的資金來源主要是財政撥款和發行政策性金融債,其資金的使用期限較長且利率較低。據國開行相關人士介紹,政策性金融債有國家信用做擔保,利率通常在2%-3%左右,遠低于商業銀行的貸款利率。
據記者了解,科技部與國開行專門成立了由一位副部長和副行長牽頭的業務合作委員會,定期溝通與協調工作。
誰有優先權?
據介紹,由國開行提供的這500億元信貸資金主要將針對《規劃綱要》中涉及的重大專項以及國家科技計劃、科技型中小企業、科技創業投資等進行發放。《規劃綱要》在“亟待科技提供支撐”的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重點領域中涉及了11個行業、68項重點領域及其優先主題、16項重大專項。
“聯系此次的《協議》來看,這種資金上的政策性傾斜至少將成為相關行業上百家龍頭上市公司的重大利好消息。”申銀萬國行業研究員陳海明表示。
東方證券有關研究員則認為,由于元器件和集成電路對行業的基礎作用,《規劃綱要》在提出的16個重大專項中,前3個專項都主要圍繞元器件和集成電路展開,因此,首先獲得政策性貸款支持的應該是集成電路行業和元器件行業。
另外,他也看好信息技術板塊的企業――未來若干年內是信息技術更新換代和新材料技術迅猛發展的難得機遇,包括3G概念的中興通訊、大唐電信等,IC領域里的生益科技和長電科技。此外,隨著數字電視的推廣和大規模應用,歌華有線、G明珠、廣電網絡、博瑞傳播等公司也將可能獲得先機。
建立追蹤問效機制
據記者了解,科技部與國開行正在完善與《協議》相關的細則。
據知情人士介紹,與國開行的合作只是一個開始,科技部的期望是能夠通過國開行的投入,帶動更多的金融機構增加對科技的支持。
一個不可忽視的背景是,在“十五”計劃當中,中國有幾個主要指標都未能達成預期,其中一項即是研究和實驗經費的投入――按照指標理應達到GDP的1.5%,但到2005年只有1.3%。而在“十一五”規劃當中,要求達到2.0%。
“除了企業加大自身的投入外,政府直接增加科研投入也是一個必要因素,然后才應該強調其他如稅收政策之類的優惠配套政策。”科技部相關官員在接受記者電話采訪時表示。
他同時還透露,《綱要》配套政策當中,有一個從稅收政策體系來促進和鼓勵企業愿意多投入用于研發和人才培訓的政策,已在落實當中。
此外,科技部還表示,將加強對科技經費的監管。其主要內容包括,完善科技經費的管理制度,切實提高資金的使用效益,要改革和強化科研項目的經費管理,建立對科研課題及其經費的申報、評審、立項、執行和結果全過程的監督制度,要提高這一系列管理工作的透明度。
同時,還要調整和完善科研經費管理的制度體系,進一步規范科研經費的開支范圍、支出標準和具體的管理辦法。要建立財政科技經費的績效評價體系,實現以結果為導向的追蹤問效機制。
受益者是科研機構還是企業?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一位長期關注國內自主創新政策的專家表示,中國自主創新是否能夠成功,一個基本前提是國家的重視與增加實際的投入。
同時,這位專家也強調,財政資金的劃撥,以及國開行的政策性貸款,都是遠遠不能解決目前的“科技資金困境”,真正需要解決的,是如何盡快打造“完全市場化的融資渠道”。
“當前的問題是,不是大的科研項目與企業缺資金,而是科技型中小企業極度缺血,再好的政策也是無法顧全這些中小企業的,所以必須要有完全市場化的金融機構持幣介入,這才是真正可持續的對科技成果市場化的支持。”
此外,他的顧慮還在于,國內的“產、學、研一體化“仍有斷層――尤其是《綱要》中提到的一些重大科研專項,原則上是科研機構在做,而目前國內的科研機構與市場、與企業都沒有很好的結合。
“顯然,企業才應該是最關鍵的一環,而目前的《協議》是無法解決資金在科研機構與企業間的走向與比例。”他說,“因此,還需觀望,并且等待具體實施細則的進一步出臺。”
國務院近期公布了《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進一步明確了建立創新型國家的中長期發展目標。其中,數控機床和飛機制造業被列入15個專項規劃。技術創新將是產業政策的指導性原則,機械產品特別是重大裝備產業的國產化速度會得到提高。在企業經營層面,有相當多的公司和產品開始具備國際競爭力,已實現進口替代或者批量出口,如裝載機,叉車,軸承等,在產業政策支持下,這一趨勢會進一步加強,從而構成市場中機械行業的投資機會。
來源:21世紀經濟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