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家寶總理5日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刻不容緩,并首次將發展低碳經濟列為政府今年的重點工作。《報告》提出“要努力建設以低碳排放為特征的產業體系和消費模式”,“大力開發低碳技術,推廣高效節能技術,積極發展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在我省全國人大代表中引起強烈共鳴。
經濟轉型從“低碳”破題
哥本哈根氣候會議之后,“低碳”迅速成為全球流行語,低碳生活、低碳經濟正逐漸成為人類社會自覺的追求。
省統計局副局長葉青代表說:“我一直認為‘低碳’兩個字,是中國經濟乃至于世界經濟發展最核心的問題或者說是一個關鍵詞,我們現在講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就是由高碳經濟到低碳經濟,開創低碳經濟新時代。”
葉青代表認為,低碳經濟可分兩大塊,一塊叫低碳生產,而生產產品出來了要進行消費,所以第二塊叫低碳消費。低碳消費和低碳生產完整構成我們低碳經濟一個體系。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應從發展低碳經濟破題。“總理的報告與我們的工作思路不謀而合”,宜昌市委書記郭有明代表說:“全國‘兩會’前夕,省電力公司與我市簽署了關于推動電動汽車充電設施建設的戰略合作協議。省電力公司今年將在宜昌投資800萬元,建設大型充電站1座,充電樁16個。此舉標志著電動車充電設施建設即將在電都宜昌啟動,開辟低碳經濟新路徑!”他堅信,總理的報告,將成為我們開創低碳經濟新時代的自覺行動。
讓有限資源產生更大效益
“‘半城山色半城湖,碧水藍天入畫圖’,這是對‘國家園林城市’黃石市的真實寫照。”黃石市委書記王建鳴代表深有體會地說:“黃石作為典型的資源型城市,這些年來,先后投入資金300多億元,實施了1000多個技改項目。大力發展循環經濟,是黃石實現城市轉型的一條重要途徑。”他告訴記者,通過實施重點循環經濟“310工程”,全市大中型資源型企業每年排放的300多萬噸礦渣、鋼渣、鐵渣、煤渣和尾砂再利用率達到85%。“溫總理在報告中提出要‘積極發展循環經濟和節能環保產業’,這昭示著新的產業革命已經來臨,生物質能源等新能源必將發揮不可替代的作用。”武漢凱迪控股投資有限公司董事長陳義龍代表說,潔凈的生物質能源并不神秘,就蘊藏在農民的田間地頭、房前屋后等。我國宜林的荒漠、荒山、荒坡等有近40億畝,科學利用的話每年可獲得生物量24億噸左右,相當于16億噸標準煤。一座生物質熱電廠既能轉化秸稈、農村養殖糞便等廢棄物,也能為農民增收致富開辟新路。“十堰作為全國重要的生態功能區,關系到南水北調中線工程的成敗,在節能、降耗、環保上具有更加緊迫的要求。”十堰市委書記陳天會代表說,近年來,十堰市加強生態環境建設,著力發展低碳經濟。已建11個污水處理廠,6個垃圾處理場,市區污水處理率達80%。另外關停了112家嚴重污染企業,整改了300多家排放超標企業,拒絕了30多家高能耗高污染企業入駐,治理了1290平方公里水土流失面積,去年全市良好以上的天氣達346天。
2008年以來,國家循環經濟試點市荊門共實施循環經濟項目230個,完成投資170億元;綜合利用各類廢棄資源企業近百家,綜合利用工業固體廢棄物420萬噸,實現產值70多億元,綜合利用率達到99%,探索出了一條“資源-產品-廢物-再生資源”循環發展新路。
荊門市市長王玲代表說,荊門作為一個以重化工為主導的城市,傳統發展模式下形成的高物耗、高能耗、高排放已成為制約經濟可持續發展的瓶頸。建設生態城市,就必須樹立循環經濟理念,以生態產業為發展載體,以清潔生產為重要手段,不斷推進產業結構升級,讓有限資源產生更大效益。
低碳經濟呼喚政策法規
世界經濟的迅速發展,對能源的需求越來越大。地球礦物資源的大量開采與消耗,使石油、煤炭等化石能源日趨短缺。
有資料顯示,目前,湖北是全國第四大能源調入省份。自1985年以來,湖北能源自給率逐年降低,由43.7%下降到目前的15%左右。到“十一五”期末,其煤炭、石油、天然氣的自給率將分別降低到9%以下。
省國資委主任楊澤柱代表認為,開發核能、風能、生物質能、太陽能等新能源,是發展低碳經濟的最重要措施,也是美國等發達國家的一項重要經濟轉型戰略,更是我國經濟發展突破傳統能源瓶頸的現實途徑。
他建議,要出臺和完善新能源開發的相關政策。如對從事新能源開發的企業給予一定的經濟補償,真正解決好新能源開發過程中的生產成本超過產品售價的價格倒掛問題;制定新能源產品保護價購買政策,降低新能源開發的市場風險;制定長期的新能源開發計劃,降低新能源開發的長周期性投資風險;加快特高壓電網建設,通過遠距離輸電,解決好我國能源資源與經濟逆向分布的特殊國情。
湖北經濟學院院長呂忠梅代表認為,開創低碳經濟新時代,是一場新的產業革命,引領產業革命必須依靠政策制度和法規。我國20年前制定的《環境保護法》等法規已經很不適應經濟發展的要求,她建議要修訂和完善環境資源保護方面的法律法規,在高中級人民法院設立環境資源審判機構,為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提供法律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