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階段為開始建設階段,從1980 年代末至1990 年代中期。以上海地鐵一號線(21公里)、北京地鐵復八線(13.6 公里)、北京地鐵一號線改造,廣州地鐵一號線(18.5公里)建設為標志,我國真正以交通為目的的地鐵項目開始建設。隨著上海、廣州地鐵項目的建設,大批城市包括沈陽、天津、南京、重慶、武漢、深圳、成都、青島等開始上報建設軌道交通項目,紛紛要求國家進行審批。
第二階段為調整整頓階段,從1995 年至1998 年。地鐵建設發展迅猛,許多地方不考慮經濟的承受能力和社會發展的需要,城市軌道交通建設帶有很大盲目性。針對工程造價很高、軌道交通車輛全部引進、大部分設備大量引進、城市地鐵每公里造價1 億美元左右等問題,1995 年國務院辦公廳60 號文件通知,除上海地鐵二號線項目外,所有地鐵項目一律暫停審批,并要求做好發展規劃和國產化工作。這期間近3 年國家沒有審批城市軌道交通項目。1997 年底開始,國家計委研究城市軌道設備國產化實施方案,提出深圳地鐵一號線(19.5 公里)、上海明珠線(24.5 公里)、廣州地鐵二號線(23 公里)作為國產化依托項目,于1998 年批復3 個項目立項,軌道交通項目又開始啟動。
第三階段為蓬勃發展階段,從1999 年至今。一是隨著國家積極財政政策的實施,國家從建設資金上給予有力支持;二是通過技術引進,國際先進制造企業同國內企業合作,實現了城市軌道交通車輛、設備本地化,使城市軌道交通建設造價大大降低。國家先后批準了深圳、上海、廣州、重慶、武漢、南京、杭州、成都、哈爾濱等10 多個城市軌道交通項目開工建設,并投入40 億元國債資金予以支持,我國軌道交通建設進入高速發展期。
截至2007 年,我國先后有北京、天津、上海、廣州、大連、長春、武漢、深圳、重慶、南京10 個城市建成了軌道交通,有20 多條線路在運營,全長500 多公里。上海市與德國合作的30 公里磁懸浮示范運營線已建成。特別是北京、上海、廣州等特大城市的軌道交通不僅路網規模不斷擴大,且軌道交通質量明顯提高。在建項目方面,廣州至佛山城際間軌道交通系統正在建設中,北京至天津的城際間軌道交通系統于2005 年7月正式開工建設。目前,包括北京、上海、廣州軌道交通線路在內,在建的項目20 余項,線路里程420 多公里,投資規模約1200 億元,建設速度大大超過了過去的20 年。
根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城鎮化進程加快的需要,城市及城際軌道交通在未來十幾年將處于網絡規模擴展,完善結構,提高質量,快速擴充運輸能力,不斷提高裝備水平的大發展時期。到2020 年,我國將建成幾千公里城市和城際軌道交通系統,基本形成布局合理、功能完善、干支銜接、技術裝備優良的城際、城市軌道交通網,實現城際客運專線、城市輕軌、城市地鐵同鐵路客運專線之間的有機銜接,方便旅客換乘,更好地為廣大群眾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