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十年,“智慧地球”引爆的創新與革命將史無前例,“智能”的需求和實現將滲透到生活和商業的各個角落:
整合太陽能、風能、生物能等各種能量來源的智慧電網,將通過云計算等“智能計量”為電網運營商提供電力供應和需求的實時信息,使用電者根據不同波峰段的電價情況選擇消費或者將剩余電力反售給電網;
智能的交通信息管理系統,在使用高速通訊功能的監控設備對路況進行探測的同時,利用歷史數據建模,預測下一個十分鐘內的流量情況,并自動疏導車輛流向或控制路線的流量;
在未來的智能公共安全系統中,遍布城市街道和社區的智能攝影機,可以在發生槍擊案時自動追蹤音源發生地,將案發現場全部記錄在案,與之相連的警報系統則會自動選擇最近的警力點,將事故處置響應速度降到最低;
虛擬設計、協同制造、靈活的供應鏈系統、全數字化流程的智能工廠,可以為每個消費者生產和自動配送個性化產品;
零售、通信、金融、娛樂、農業、基建、環境保護……智能的觸角已滲透到生活和商業的各個角落,世界變成了一個大物聯網。
事實上,智慧地球的理念在中國一些城市的機場、軌道交通、奧運和世博等大型活動場館等場所已有所體現。未來,隨著IPV6 、云端等互聯網技術的發展,無線、3G等通信技術的普及,小型化、嵌入式、低功耗的嵌入終端設備的不斷進步,面向生活和生產各行業智能解決方案的不斷集成,人類的創新終將讓智能世界的美夢成真。
率先提出“智慧地球”概念的IBM指出智慧地球的3i特征:物聯化、互聯化和智能化,即利用傳感器感知所有物體和環境的狀態,利用網絡傳輸信息,利用超級計算機和云端計算技術對生產生活實現智能控制。與此相關的云端計算、網格計算、虛擬化技術、嵌入式技術、高速通訊、無線通訊、RFID、感測器、微機電技術,所有的技術匯集起來將創造出一個全新的智能產業。
在這條智能產業鏈上,全球產業計算機(IPC)與自動化設備領導廠商研華已先行一步,擔起驅動智能應用的創新引擎。從2009年底將“Enabling a Smarter Planet”作為發展戰略與愿景開始,研華不斷完善IPC和工控組件及產品平臺,強化產品的網絡和通訊功能,豐富各垂直產業的智能化解決方案,積極培育研華智能服務業務,著重開發醫療、智能情景控制系統、廣告牌與監控設備等產品,并針對星級酒店、高端住宅、連鎖零售、公共設施等產業開發專屬的解決方案。在戰略、產品與組織架構上為智能產業變革做好準備的研華,自2010年初更進一步攜手IBM、微軟、Intel等智能產業鏈上游的世界級公司,為各行業用戶和解決方案集成商提供面向智能應用的創新工具和平臺。
研華科技全球副總裁兼中國區總經理何春盛先生認為,硬件的開放集成和軟件的應用創新是智能產業的兩大特性。從智能交通等公共設施領域,到水系監測等工業應用領域,再至個人、家庭等大眾應用領域,物聯網把IT技術充分運用在各行各業之中,其于開放式架構下的技術融合,實現了信息的互聯互通與資源共享。從產業技術應用角度來看,
研華認為,信息識別與系統整合能力將加速物聯網的應用發展, 信息實時高效的互動與傳遞, 讓物聯網應用更智能。
具備多年工業應用經驗的研華,基于開放式架構的PC-Based產品及解決方案,已可完全整合系統上、下游各類產品,為各行業的智能需求搭建出完整平臺:嵌入式技術讓感知層無處不在,智慧的數據采集與處理讓信息更有效的整合,強大堅固的工業計算機則讓信息處理更為有序,應用軟件的開發平臺設計服務(SUSI)及WebAccess組態軟件,則因需而定滿足不同行業的智能應用需求。
目前,研華科技產品及解決方案已成功應用于公共領域的城市安全監測、智能化車載信息監控,工業領域的危險源監測、能源領域的風場管理系統等智能產業。未來,更多領域的科技創新與應用將不斷加速智能產業和物聯網的規模化。
過去10年,研華已通過不懈努力交出了一張亮麗的成績單:連續六年進入臺灣前15大國際品牌公司;研華大中國區發展為研華全球的根基:建立了28個業務據點、四個主要的研發中心、100多家經銷伙伴,2006年業績超過歐洲,2009年業績首超美國;整合后的昆山工廠成為研華全球最大的工業生產基地,全面涵蓋從PC板設計到SMD、主板和機箱生產以及整合測試。
過去研華把自己定位為一個工業自動化平臺和工業計算機平臺公司,從2010年起研華把自己的使命定為
“恰逢其時的創新機遇者”和“智能生活跟智能產業的推手”,
何春盛先生表示,未來在產品、服務、管理上,研華將不斷改進,持續驅動智能應用和智能產業的創新與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