跑馬圈海
所有賽跑者弓著腰站在起跑線上,只等發令槍響。只可惜槍聲遲遲未傳來。
5月臨末,原定在本月初進行的我國首輪海上風電特許權招標未見蹤影。這已經是海上風電特許權招標工作第二次延遲。此前的延遲,官方的說法是因為“一些工作細節尚待落實”。
風電特許權招標是中國自2003年開始采用的制度,以此來確定風電上網電價。海上風電特許權招標的啟動,也意味著國家即將大規模開發海上風電。
事實上,早在發令槍響之前,沿海各地方政府與各電力企業之間已有搶跑之勢。他們草擬了數十個框架性開發協議,優勢海上風電資源幾乎被“瓜分殆盡”。
江蘇鹽城大豐市風電產業招商局局長康紅告訴南方周末記者,雖然特許權招標尚未進行,但江蘇鹽城大豐市已有3塊風場獲得或者即將獲得發改委的審批,參與投資的企業分別是中電投、國電龍源和華電集團。其余11塊風場則成為中國廣東核電集團、華潤電力控股有限公司、江蘇國信集團、德國索拉CCE等行業巨頭競相爭奪的對象。
“有意向的投資企業很多,但不是每個企業都能得到自己想要的。”康紅說。
數據顯示,鹽城大豐市風電場的規劃容量約為江蘇省總容量的四成多,位居江蘇第一。
大豐僅僅是“跑馬圈海”的一個縮影。
距離大豐不遠的東臺市,也擁有豐富的海上風電資源,根據規劃,東臺265萬千瓦海上風電資源被劃分為9塊風場,其中編號為C1、C2的風場將參加特許權招標。
據稱,國華能源已經得到了當地政府的“口頭允諾”,將跟標其中一塊風場,而其余8塊也基本確定“花落誰家”。
目前,中國首輪海上風電特許權項目也已“圈定”在江蘇近海地區,項目包括兩個潮間帶項目,以及兩個近海項目,潮間帶項目規模各為20萬千瓦,近海項目各為30萬千瓦。
正因為如此,從年初開始,電力企業和風機設備企業紛紛布局江蘇。以至江蘇發改委宏觀經濟研究院院長顧衛東感慨“江蘇沿海適合發展海上風電的海域基本已經搶占完了”。“如同搶購一般,”康紅說,“但這些都是意向性協議,最終還是要等國家發改委的批準。”
在缺乏風電整體規劃的情況下,中國掀起風電圈海熱潮。
不差錢,很差錢?
“這些協議基本都是上千億的項目。”東臺經信委資源處處長孫偉對南方周末記者說。目前,參與海上風電投資的基本都是“國字頭”的電力集團,動輒上百億的項目投資,似乎也只有央企拿得出來。
作為占據全球總裝機容量比例不超過1.3%的海上風電,緣何受到電力巨頭們的青睞?事實上,海上風電特許權項目剛剛開始,上網電價還未確定。相比目前微利的陸上風電場,海上風電有著更為不樂觀的贏利前景。
顯然,對利潤的追逐并不能解釋電力巨頭對海上風電的熱情。
“電力集團面臨著完成可再生能源發電配額的壓力。”國華(東臺)風電公司總經理喬中亞告訴南方周末記者。對于各電力集團,國家有意要求裝機容量超過500萬千瓦發電企業在2010年除水電外,可再生能源配額達到3%,2020年則要達到8%。
“完不成配額就不能批火電項目,這將直接導致電力集團總裝機容量上不去。”國經證券分析師張帥一語中的,“一旦總裝機容量落于人后,在未來五大電力集團的整合過程中,小的那個就有可能被別人給吞掉。”
如果說,布局海上風電是在為五大電力集團的未來發展消除瓶頸,對于已經上市或擬上市的電力企業來說,海上風電更可能成為他們在面對煤炭價格高企和沉重資產負債率時的一根“救命稻草”。
目前的五大電力集團都面臨著普遍在80%左右的資產負債率。“國資委對電力集團如此高的負債率肯定不滿。”一位國電集團內部人士對記者透露說。通過包裝新能源業務上市,獲得融資,肯定能夠減輕電企的資產負債率。
上周,就先后傳出華能和大唐考慮將旗下新能源業務分拆上市的消息,在股市給予熱烈回應后,大唐緊急發出公告予以澄清。
盡管如此,對于電力企業“圈錢”嫌疑的質疑也隨之而來。
以央企在海外上市的首個新能源公司——國電集團旗下新能源公司龍源集團為例,其上市的時間頗為講究。2009年10月20日,龍源公司宣布其在江蘇省如東縣南黃海環港外灘上的兩臺1.5兆瓦風機開始并網發電。兩個月后,龍源公司即在H股發行上市。
發行價格在6.26港元至8.16港元的區間內,遠超其他中資電力股。
自上市以來,龍源集團總市值已進入世界風電企業前三名,總募集資金177億元。目前股價已較其發行價上漲了10%。而目前,國電集團在五大電力集團中,負債率表現也是最好的,平均保持在73%左右,低于其他電企。
“捆綁招商”
事實上,“借力”海上風電的,不止五大電力集團。
可以發現,具備發展海上風場的地方政府,幾乎都在大手筆開建風電產業園區。
海上風電資源集中的江蘇南京、淮安、連云港等多個城市,都已宣布局海上風機裝備,而鹽城、南通、無錫等地則直接喊出打造龐大的“風電設備零部件基地”或“風電設備產業園”的口號。
以江蘇鹽城為例,該市已經規劃了4個超過10平方公里的風電裝備產業園,華銳風電、金風科技、東汽、上汽已經確定將分別落戶各產業園。
按照鹽城市的發展規劃,到2020年,全市的風電裝備產業將形成1000萬千瓦整機制造能力和2000億元銷售規模。“不出兩三年,僅江蘇沿海新增風機產能就不低于1000萬千瓦。”一位風電業內人士分析指出。這幾乎是去年全國風電總裝機容量的一半。“地方政府要求在啟動海上風場的同時,捆綁風電設備企業入駐。”華銳風電負責鹽城項目的焦經理對南方周末記者說,為了搶占市場份額,風電企業不得不進行了很多重復建設的項目。
據焦經理估計,目前,風機設備中至少有30%的新增產能屬于此類“捆綁招商”。顯然,這將進一步加劇風機產能過剩。
不過,地方政府也是一肚子苦水。以大豐在2009年10月竣工的一個20萬千瓦的灘涂風電項目為例,“這個項目我們五年之內得不到一分錢,我們自己還賠了6000萬。”康紅對記者說。“做風電場對于地方政府來說,真的不劃算,而做風電設備肯定是賺錢的,它是制造企業,不享受減免優惠等政策。”在康紅看來,所謂的“捆綁招商”背后的動因非常簡單,無非是想獲得雙贏而已。
這一舉措也的確將給地方政府帶來可觀的收益。大豐市在經濟開發區和海洋經濟區規劃了兩個10平方公里的風電產業園,按照大豐市市委書記倪峰的預期,兩年后,該市風機總體銷售規模將達到100億元,這相當于大豐市2009年近一半的國民生產總值。
海上風電早產?
追逐這一波海上風電熱潮源頭,主要來自政府編織的一張令人咋舌的風電藍圖。
2007年9月4日,國務院公布了《可再生能源中長期發展規劃》,其中指出風電總裝機容量在2010年達到500萬千瓦,投資總額約1900億元。不到半年,國家公布的風機裝機總容量就被提高到了1000萬千瓦。如今,中國的目標是2020年達到1.5億千瓦。
跳躍的風機裝機總容量目標,帶動的是同樣跳躍的投資熱情。僅從金風科技、湘電股份以及長征電氣等上市公司自2008年至今的股價漲幅就可一見端倪:2008年11月至今,湘電股份漲幅為332.7%,長征電氣229.4%,金風科技192.27%。
隱藏在這些數據背后的一個現實是中國缺乏風電整體規劃。2010年1月22日,國家曾發布《海上風電開發建設管理暫行辦法》,這顯然不足以成為指導海上風電發展的規劃性文件。
即使連最基礎的海上風資源普查,目前還在不斷修訂中。5月11日,國家能源局重新修訂了陸上、海上風資源。其中,較普查前,海上風資源由7.5億千瓦銳減到2.5億千瓦。“一個現實問題是,風電的資源評估如果跟不上,我們就無從知曉具體資源到底有多少,制定合理和科學的產業發展規劃更無從談起。”中投顧問的研究員姜謙表示。
顯然,在風資源規劃、上網指導電價、并網等關鍵問題還未明確之時,目前業界對海上風電的熱情顯得為時過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