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南京6月18日電(記者孔祥鑫 劉巍巍)記者18日在位于蘇州工業園區的中國國際核聚變能源計劃執行中心主辦的“ITER計劃與核聚變科普展”中了解到,“ITER(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計劃”正在有條不紊的進行,預計30年之后,聚變實驗堆有望為人類生活服務,實現聚變能源的商業應用。
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計劃(簡稱ITER計劃)將建造一個托卡馬克型聚變實驗堆,通過這個類似太陽工作原理的裝置進行核聚變反應,將使從1升海水提取出的氘釋放出相當于300升汽油燃燒的能量,人類清潔能源“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夢想將不再是天方夜譚。
“ITER計劃”是由中國,歐盟,印度,日本,韓國,俄羅斯和美國等7方33個國家共同參與的一個國際大科學工程項目,參與者將共享ITER項目中的知識產權。2006年11月,7方代表在法國總統府正式簽署了ITER計劃聯合實施協定,拉開了該計劃的序幕。2008年10月,中國國際核聚變能源計劃執行中心成立標志著“ITER計劃”在中國工作的全面展開。
中國國際核聚變能源計劃執行中心房同珍副研究員向記者介紹說,ITER計劃”共分為建造,運行和退役三個階段,預計總投入100億歐元,目前正處于工程建造的第一階段,大約持續10年。在建造階段,東道方歐盟承擔總費用的45。46%,其他六方各承擔9。09%,目前,中方承擔著總工程100多個采購任務中的12個。預計2019年將第一次實現等離子體放電,為實現聚變反應打下基礎。
全國政協副主席,科技部部長萬鋼16日在蘇州召開的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計劃(ITER計劃)國際聚變能組織(ITER組織)第六屆理事會會議上指出,ITER計劃是世界上最大的國際大科學工程合作計劃之一,參與者7方33個國家占據了全球60%的人口和80%的GDP。參加ITER計劃彰顯了中國對全球重大發展問題負責任的態度和積極參與國際科技合作,充分利用國際科技資源促進自主創新的決心。
ITER組織副總干事王紹祺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未來150年,化石能源有可能消失,人類要生存下去要尋找充分的可替代能源,“ITER計劃”的聚變實驗堆將是最好的選擇之一。聚變反應采取的基本物質是海水,污染要比目前的裂變核電站小的多,是一種更清潔,更有效的能源。發電將是未來核聚變最主要的一個用途。
據了解,此次“ITER計劃與核聚變科普展”是全球首次以聚變反應為主題的科普展覽,展覽中按照與實物1:20的比例建造的核聚變 “ITER托卡馬克裝置”模型也是第一次在公開場合亮相。此次展覽于6月16-25日在蘇州工業園區舉辦,將通過實物,模型,多媒體和圖文展板等形式,運用聲光電等多種手段,向公眾宣傳“ITER計劃”和核聚變能源的發展歷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