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電設備市場需求高達3000億元
調查得知,浙江省雖然是經濟大省但能源卻相對匱乏。一次能源自給率不足5%,能源基本依靠省外輸入。我們認為,在今后一個較長的時期內,浙江省能源發展將面臨“保供給、調結構”的雙重壓力。大力發展新能源與可再生能源是最現實的選擇。而風電因其占地少,投資期相對核電較短,當地可利用資源較充沛,在眾多新能源中脫穎而出。
浙江發改委能源局電力新能源處負責人說,到 2020年浙江陸上風電場總裝機容量將達80萬千瓦,海上風電場總裝機容量為400萬千瓦,風電直接投資有望超過千億元,以此帶動風電設備市場需求高達 3000億元,成為浙江電力新能源的主要突破口。
根據規劃,預計到2010年,浙江全省累計風電裝機容量將達到30萬千瓦,是2005年的近10倍。與此同時,浙江還將逐步開發五大百萬千瓦級海上風電基地。(東方早報)
蒼南“起風”
在蒼南礬山鎮,有兩大項目被全國關注,一個是鶴頂山發電場,是全國四大風力發電場之一;另一個是“世界礬都”,這里的明礬礦儲量占世界的60%。
作為新能源代表,鶴頂山風電場創建于 1998年,至今已有28臺風力發電機組。該電場工程師孟峰說,由于高山風力豐富,在20%的時間里,該電場能保持滿負荷生產。去年,該電場發電量為 2000多萬千瓦時,按入網電價0.61元計算,營業收入為1200多萬元。
一直分管電力的蒼南縣發改局前期辦副主任、高級工程師盧成標說,鶴頂山電場總投資兩三億元,由于當時采用德國風電設備,致使造價成本上升等因素,該電場發電成本為1.2元/千瓦時,高出現在風電成本價0.5元/千瓦時左右。
盧成標說,隨著風電技術成熟、設備成本下降,風電已成為最具規模化發展的清潔能源,是新一輪電力能源開發的重點之一。
今年4月,位于蒼南霞關風電場建成營運,共安裝18臺780千瓦的風力發電機組,總投資14億元,投資方為溫州能源投資公司。據介紹,霞關風電場預計年發電量為2630萬千瓦時,全部并入溫州市電網。由于采用國產設備等,該電場成本已下降至0.7元/千瓦時左右,離入網電價只差0.1元/千瓦時。
盧成標說,霞關風電場馬上就要進入二期開發,“形成規模后,可以減低發電成本”。
盧成標說,蒼南可開發風能總裝機容量約80 萬千瓦,總投資100億元左右,是溫州風電資源的主要區塊之一。“我們希望把項目納入國家風電規劃,加快蒼南風電資源的開發。”
盧成標說,與西北、北方風力資源豐富相比,浙江陸上風電“相對比較貧乏”,今后蒼南風電主要將往海上轉移。“因受自然條件影響,風電只是蒼南電力的重要補充,所占電量不可能很大。”今后蒼南要以核電、風電為切入點,打造 “浙南能源基地”。
目前,溫州市風電規劃已編制完成。“風電還是棵幼苗,目前處在扶持發展階段。”盧成標說,溫州風電處于四類資源區,目前成本價在0.7元/千瓦時左右,高出上網電價0.61元/千瓦時。在“以電補電”思路下,風電差價部分由國家、省市進行補貼,能保證風場維持運營甚至實現微利。
浙江千億風投
事實上,近兩年蒼南風電項目紛紛上馬,與龐大的浙江風電產業有著直接關系。
浙江省能源利用狀況白皮書顯示,浙江海岸線總長約6500公里,風能開發利用具有較好的前景,全省大多數海島平均風速在5米/秒以上,年平均有效風速時數約6000小時以上。少數沿海地區高山頂上的有效風速時數也在6000小時以上,近大陸或面積較大島嶼有效風速時數,約占全年時數的50%-60%。
一位不愿具名的浙江省發改委能源局相關部門負責人說,規劃至2020年,浙江省陸上風電場總裝機容量將達80萬千瓦。截至2009年底,浙江已建成臨海括蒼山、蒼南鶴頂山、岱山衢山風電場一期、大陳島等8個風電場,總裝機規模近20萬千瓦。目前,浙江省已建、在建風電總裝機容量為28.56萬千瓦。
“陸上風電資源比較有限,海上風電將是浙江今后的主要發展方向。”該負責人說。
據該負責人介紹,根據國家發改委要求,浙江已編制完成海上風電相關規劃,正通過省政府向國家發改委報批,預計總裝機容量1490萬千瓦。他說,按照相關研究測算,到2020年浙江風電產能可達 400萬千瓦,裝機容量1000萬千瓦;到2030年達到600萬千瓦,裝機容量1500萬千瓦。
該負責人說,一份最近的研究規劃顯示,按照海上風場分布特點,浙江將其劃分為杭州灣海域、舟山東部海域、寧波象山海域、臺州海域以及溫州海域5個百萬千瓦海上風電基地。“杭州灣、舟山等浙江北部沿海地區,因沿線淺海較多、臺風較少等自然因素,率先開發海上風電項目的可行性要比溫州、臺州好。”
“目前浙江海上風電尚屬空白,預計今后10 年內,浙江海上風電將出現爆發式增長。”該負責人說,在海上風電的帶動下,預計到2020年,浙江風電占總電量比例將上升至1%-2%,2030年將達 5%左右,而現在僅為0.2%-0.3%。
上述浙江省發改委能源局負責人表示,浙江省重點開發海上風電同時,帶動一批新的風電設備制造企業的快速成長。
該負責人說,按照目前測算來看,海上風電建設投資為2萬元/千瓦左右,預計今后10年內,浙江海上風電投資額在800億-1000億元之間,其中設備和基建的比重各占大半。按照設備直接投資帶動系數4倍計算,帶來風電設備制造業企業近2000億元左右的產業規模;同時,按基建直接投資帶動系數3倍計算,還會帶動相關產業1500億元左右。
民企:以投資換市場
浙江乃至全國的巨大風電投資,引發眾多企業紛紛上馬風電設備制造,一些地方政府也有意引導扶持。
去年3月,溫州樂清市風機產業化項目建設協調小組召開會議,專題研究當地風電裝備基地的定位以及具體問題,推進風機配套生產產業集群,打造全國名列前茅的風電裝備制造基地。目前,有華儀電氣、鉆寶等風機整機制造企業,慎江閥門、鴻寶電氣、樂清玻璃鋼廠等關鍵部件生產企業。
面對風電產業的紅火景象,發電企業、行業專家則頗為冷靜。
作為國內最大的風力發電企業,龍源風電一份最新內部文件說,鑒于國內風電設備“魚目混雜”,要求公司人員把好風電設備的質量關。一位行業資深人士說,目前國內多數風電設備企業缺乏核心技術,產品 “搭配組合”式比較明顯,存在一定的安全質量隱患。
一個值得關注的現象是,近幾年一些風電設備制造的民營企業,紛紛進軍風力發電項目。
“圈電場是假,賣風機是真。”盧成標說。風電投資大、回報周期長,一般民營企業難以承受煎熬,“以投資換市場”才是他們的另類生存方式。據了解,目前風電開發企業多為具有一定規模和實力的國家、省、市國有企業。
5月7日,華儀電氣與中國華電集團新能源發展有限公司簽署協議,分別將持有的內蒙古三勝風電有限公司90%的股權轉讓給后者,轉讓價格1620萬元。本次轉讓后,華儀電氣仍持有項目10%的股權。據悉,三勝風電發端于2009年4月,當時規劃總投資在4.5億元左右,計劃安裝1.5萬千瓦的風力發電機33臺。
華儀電氣證券代表說,股權轉讓時,三勝風電處在前期開發階段,公司投資不大。股權轉讓后,該風電場將使用華儀電氣66臺1.5萬千瓦的風電機組。
據了解,目前華儀電氣擁有開發權的風場有5 家,合計裝機容量達到2049.5萬千瓦。去年7月,華儀電氣做出了兩項投資決策——擬投資10億元在東營市設立風機設備制造基地,投資約100億元開發正藍旗北圍子風力發電項目及正藍旗寶紹岱扎魯特風力發電項目。
據介紹,這種以 “資源換市場”是一些民企風電設備制造企業的主要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