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1月份跟西班牙客戶簽下一筆20萬歐元訂單的馬穎東,最近吃了個“啞巴虧”。對他來說,貨還是那些貨,國內生產成本也一分沒降,但是貨款一旦到賬,這單生意將因歐元貶值而少賺幾萬元人民幣。
馬穎東是江蘇常州一家主要生產平板太陽能熱水器公司的外貿部業務經理。“訂單一般在3—6個月前就會確定。”他說,“當時簽合同時,雙方約定用歐元結算。”但是讓他始料未及的是,受歐洲債務危機影響,歐元“跳水”如此厲害。半年時間,歐元兌人民幣匯率從“10字頭”跌進“8字頭”。
像馬穎東這樣“倒霉”的企業并非個例。以我國典型的出口導向型產業——太陽能光伏產業為例,其80%以上的市場都在歐洲,這些光伏企業出口合同又大多以歐元結算。業內人士估算,歐元貶值可能導致國內太陽能行業整體蒸發上億美元的收入。
由于盯住美元,人民幣實際有效匯率在歐洲主權債務危機爆發后已經明顯升值。商務部發言人姚堅近日表示,過去4個月中,人民幣匯率相對歐元上升了14.5%,中國出口企業將承受更大的成本壓力,并且中國對歐洲的出口也受到負面影響。
“現在的情況有點類似2008年年底全球金融危機爆發時的味道。”作為上海最負盛名的紡織出口企業之一,上海飛馬進出口貿易有限公司總經理陸龍生說。
數據顯示,在2008年6月開始歐元大幅下跌,3個月時間,歐元兌美元匯率跌幅超過21%,兌人民幣貶值的速度更是超過美元。進入2010年,歷史再次重演。
“歐元兌人民幣貶值,這對出口企業是個極大的考驗。”陸龍生說,在上次貶值風波中,飛馬外貿部的一個業務員,與芬蘭客戶簽訂了一張以歐元結算的訂單,結果一下子就虧損了200萬左右。
城門失火,殃及池魚。陸龍生認為,匯率變動是企業沒辦法控制的,對政府來說,也是個燙手山芋。政府可以采取一定措施保證人民幣的穩定,但是現在是市場規律下的被動升值,實屬無奈。這恰恰也是中國出口企業因匯率波動遭受損失卻“有苦難言”的原因。
根據投行瑞士信貸的最新預測,未來3個月內歐元兌美元匯率將觸及低位。
“目前外貿企業最直接的辦法是避免用歐元結算爭取用美元結算。從廣交會回來之后,我們所簽的訂單八九月份交貨的訂單全部按照美元來算的。”陸龍生表示。
不過,即便以美元結算,規避歐元貶值沖擊, 出口企業仍有擔憂,歐元貶值會影響到采購商下單,加上歐盟市場消費依然疲軟,歐盟訂單會明顯減少。
這一點從中國外貿“晴雨表”的廣交會上已可見一斑。已于6月5日剛結束的第107屆廣交會,盡管境外采購商到會比去年秋交會增長8.4%,但歐盟與會采購商與去年秋交會相比卻下降了15.2%,歐盟采購已有疲軟跡象。
國家發改委對外經濟研究所國際經濟合作室主任張建平預計,歐洲市場的不景氣影響我國出口企業,會在今年下半年進一步顯現,屆時出口訂單將會減少。
事實上,歐元持續走軟已經引起了高層的關注。近日,王岐山副總理表示,中國正密切關注歐洲債務危機對中國的外需恢復的不利影響。而商務部新聞發言人姚堅則表示,將會進一步關注主權債務危機的情況,適時完善中國對外貿易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