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產采油設備核心構件在港口過駁準備出口
目前,我國石油石化裝備業門類比較齊全,規格、品種基本能滿足需要,部分產品已接近或達到國際領先水平,“十二五”能源規劃又給國內石油石化裝備業提供了新的發展機遇。但石油石化裝備業也存著一些問題亟待解決。記者近日在采訪中發現了制約其發展的五道門檻。
工藝與裝備脫節
行業分析師劉曉晨告訴記者,由于各種因素,長期以來我國石化裝備制造企業的產品開發與用戶的工藝研究開發相互脫節,制造企業缺少與用戶的溝通,對相關設備在用戶裝置中的配置規律和使用要求缺乏研究。
據了解,石油化工工藝的開發周期比較長,石化裝備制造企業不能了解用戶部門的工藝研究時間表,對用戶的工藝開發研究難以跟蹤,不能開展針對性的設備制造研究。一旦工藝研究成熟,需要設備為之配套時,制造企業很多技術上的問題還未解決,而處于被動的局面,造成國外產品大批涌入國內。工藝與裝備相脫節,阻礙了石化裝備國產化的步伐。
系統性欠缺
有專家認為,我國化工設計院與化工研究院是割裂的,化工設計院只管工程設計,化工研究院只管化工單元工藝研究;我國的石化裝備制造業本身也是割裂的,鼓風機廠只造鼓風機,水泵廠只造水泵,而忽略了成套技術的發展,尤其是系統的可靠性研究不夠。
此外,工藝和設備、主機和輔機的發展不同步。在發展設備的同時,往往忽視工藝的發展;在發展主機的同時,往往忽視輔機的發展。使工藝和設備、主機與輔機不能協調發展,系統集成能力差,難以滿足用戶的需要。我國目前缺少像GE、ABB、西門子這樣的一批具有系統設計、系統成套和工程總承包能力的工程公司,廣闊的石化成套裝備市場不得不讓給外商。
產業集中度低
中國石油和石油化工設備工業協會常務副理事長趙志明曾向記者表示,目前,石油石化裝備行業宏觀規劃做的不好,缺乏全國一盤棋的規劃,低水平、不合理的重復建設占用了大量資金,行業惡性競爭比較嚴重。產業集中度低,專業化程度低,大型骨干企業少,圍繞大型骨干企業的中小企業群體也未形成。
未來,石油石化裝備行業必須做出調整,要調動企業的積極性,在加大科技投入的同時,促進其產品結構的優化調整。要以資產為紐帶,通過并購、聯合、控股、參股等多種形式實施兼并重組,提高產業集中度,培育發展具有科技競爭力的龍頭骨干企業。
缺少有影響力的品牌
趙志明還表示,在我國石油裝備制造行業里,中國名牌不多,世界名牌更少,差距明顯。石油石化裝備制造市場競爭越來越激烈,已經從單純的產品和價格競爭上升到品牌和服務的競爭。因此,在提高設備性能、質量的同時,還要提升品牌的價值。要由單純生產型向現代生產服務型轉變,努力打造“專、精、特、新”的專業化生產企業,打造自身的品牌形象,提高核心競爭力。
記者發現,一些企業已開始有意識塑造自身的品牌。最明顯的例子是中國石油,通過制定嚴格的技術標準和技術規范,對旗下石油石化技術裝備產品和服務,進行了大規模的品牌整合。經過整合,達標企業通過嚴格審查,已經分期分批獲準使用“中國石油裝備”的“寶石花”統一品牌,力求充分發揮中國石油裝備制造業整體優勢。
標準話語權缺失
有專家指出,作為重要的石油石化裝備制造國,我國應盡快參與到國際標準的制定中來。目前,我國的石油石化裝備企業在國際標準界鮮有自己的聲音,更沒有標準話語權。
近年來,我國石油裝備制造企業積極自我創新,在物探、鉆井、管輸等裝備制造方面積累了諸多先進技術,有一些甚至是國際領先水平。如何讓這些技術“走出去”,成為國際化標準,也是當前一項緊迫的工作。
石油工業標準化研究所專家指出,一方面應加快主導產品的國家標準制修訂工作,發揮龍頭企業與研究院所的作用,將部分重點產品的行標提升為國標,同時將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技術裝備制定成國標;另一方面加快采用國際標準和國外先進標準的步伐,積極開展國際間的標準化交流與合作,并實質性參與國際標準的制修訂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