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械工業是國民經濟的裝備產業,是科學技術物化的基礎,是高新技術產業化的載體,是國防建設的基礎工業,也是為提高人民生活質量提供消費類機電產品的行業。各工業化國家經濟發展的歷程表明,沒有強大的裝備制造業,就不可能實現國民經濟的工業化、現代化和信息化。
“十一五”是我國國民經濟進一步穩定發展的新時期,國家對機械工業的發展也給予了極大的支持,并提出大力振興裝備制造業。面向“十一五”,我國機械工業的發展目標主要包括哪幾方面?機械工業科技工作的重點主要在哪里?怎樣才能促使企業成為創新主體,建立起以企業為主體的技術創新體系?帶著這些問題,記者走訪了中國機械工業聯合會科技工作部李冬茹副主任。
走過“十五” 平穩增長
2005年機械工業總量邁上了新臺階,增速雖比上年有較大回落,但仍屬較快增長。行業發展的穩定性明顯提高,逐月增長的速度曲線非常平穩,過快增長所引發的諸多風險大大緩解,增長的可持續性明顯提高。這一年,行業實現了由超高速向平穩增長的過渡,為“十五”劃上了圓滿的句號。
據中國機械工業聯合會相關統計,“十五”期間我國機械工業的主要經濟指標有較大增長,五年年均增長都在20%以上;利潤總額年均增長31.6%,2005年達2141億元;總金額年均增長18.0%,2005年達1473.4億元;對外貿易出口額年均增長23.2%,2005年達1044億美元。“十五”期間,機械工業計劃總量目標得到較好完成。工業增加值的計劃目標為7500億元/年,2005年完成10820.5億元,為目標值的144.3%。
成績斐然,但“十五”期間,機械工業經營環境趨緊,利潤的增長明顯放慢。在“十一五”期間,這種情況是否會有所改變呢?
迎來“十一五” 機會空前
提到目前的形勢,李冬茹語氣興奮:“目前的外部環境特別好,前所未有的好。”重大裝備制造業目前進入發展黃金期。大力振興裝備制造業是黨的十六大提出的一項重要任務。中央“十一五”規劃中有關于科技發展的規劃也提到了這個問題。2005年9月28日,國務院常務會議討論并原則通過《國務院關于加快振興裝備制造業的若干意見》。從國家現代經濟的發展來講,裝備制造業存在著自主創新的能力比較弱、對外依存度較高、競爭力不強等問題。當前的振興目標是增強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重大技術裝備制造能力,滿足交通、能源、原材料等領域和國防建設的需求?!度舾梢庖姟吩诎ㄖ圃旎?、企業技術中心、工程研究中心和技術創新體系等方面提出了一些建議。《若干意見》還指出,裝備制造業是為國民經濟發展提供技術裝備的基礎性產業,加快振興裝備制造業,要堅持市場競爭和政策引導相結合,引進技術和自主創新相結合,產業結構調整和深化企業改革相結合,重點發展和全面提升相結合。《若干意見》涵蓋了能源、鐵路、軌道交通、航空航天、紡織機械、工程機械、農業機械等16項重點裝備工業,其中包括發展重大工程自動化控制系統和關鍵精密測試儀器;發展大型、精密、高速數控裝備和數控系統及功能部件。
“機械工業是裝備制造業很重要的一支力量。可以說,《若干意見》的出臺為裝備制造業的發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同時國家也給了很多相應的配套措施。下一步就是從行業自身的角度來發展。”面對機械工業發展的大好形勢,相信中國的自動化人都倍受鼓舞。
自主創新 企業為主
“自主創新”是最近使用頻率非常高的關鍵詞之一。自主創新能力是國家競爭力的核心?!秶抑虚L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2006-2020年)》及《若干意見》等文件中都已明確提到,要把提高自主創新能力擺在全部科技工作的突出位置。
李冬茹強調,增強自主創新能力的關鍵是要形成以企業為主的技術創新體系。從行業協會的工作來講,貫徹國家的相關政策,還要積極推進行業的自主研發平臺建設。中國機械工業聯合會準備搭建四個平臺即建設機械工業科技創新的平臺。要充分發揮大專院校和科研院所及國家和行業工程技術研發中心等在這方面研究的優勢,積極探索和研究,逐步建立起一套能夠充分發揮自由的、相互協調的、產學研相結合的科技開發和技術創新運行機制和體制,即研發平臺;建設標準技術研究與支撐平臺;建設質量技術研究與支撐平臺;建設行業科技公共服務平臺。
研發平臺自然是這其中最重要的組成部分。而標準是基礎,也是技術進步非常好的動力。我國本土形成的標準十分少,所以需要圍繞重要技術裝備、農業裝備、基礎裝備和汽車這四大領域,積極開展工業技術標準、安全標準以及節能降耗標準等標準的研究,以提高我國標準的水平??萍挤盏钠脚_包括信息共享、面向工程企業的服務等。特別是制造技術中,有很多信息、數據適合共享。機械工業聯合會也正在積極推進面向行業的數據庫、信息網的形成。面向工程企業的服務包括技術咨詢、技術培訓和技術交流等。這也是行業協會本身發展很重要的工作之一。行業協會的工作是雙向的。一方面是為政府提供一些咨詢、建議,把企業和行業的情況,如企業的科技需求、科技運營及其他情況等反映給政府。另一方面也要把國家的相關的政策和意見帶回,在行業里面宣傳,以各種工作來推進這個目標實現。目前中小型企業還面臨著技術進步、技術交流及企業自身成長的問題。
對此,李冬茹也提到了“技術創新引導工程”:“去年年底、科學技術部、國務院國資委、中華全國總工會聯合在‘十一五’期間要建立‘技術創新引導工程’,這是通過行業和地方共同推進的項目。我們下一步的工作,就要建立技術示范企業;建立技術創新產學研聯盟;開展一些相關的工程技術研究。這項工作已列入國家的基礎科技計劃里,并要求地方和行業都要提出具體的實施方案,然后國家在項目上會有一些具體措施來推進。目前我們正在做相應的方案,在摸清機械行業的技術創新原有的體系基本情況上,從行業的發展提出我們的實施方案。”
難點凸現 方向明確
問及以企業為主體的自主創新體系建立的難點,李冬茹表示主要有三個方面。第一個難點是原有的結構、機構轉制后在應該發揮的行業職能上的問題。研究院所特別是工業部門的研究院所,轉制前作為行業技術研發的主體,在轉制后面臨的很客觀的問題就是解決自身生存、考慮自身發展。轉制以后,從行業技術創新來看,原有的結構中依托的技術研發和積累這一層弱化了。第二個難點是用于創新的經費問題。從整個裝備制造業來看,利潤點并不是很高。這是由多年來的無序競爭造成的,目前的情況是高技術也在低價競爭。這種情況長期以往,企業的效益比較低,導致企業能夠拿來用于自主開發產品的資金不足,技術創新的能力不強。第三個難點主要是體現在一些中小企業,這些企業原有的技術基礎比較薄弱,技術來源也較低,就是自主創新的能力比較低。
李冬茹表示,機械工業聯合會一直在探索解決述及的幾個難點的工作,推進行業的技術進步。像產學研聯盟就是一種形式的探索。這能積極促進企業和包括一些技術走在比較前沿的研究院所合作。調動各種資源,推進這方面工作。同時也需要加大力度扶持、支持轉制院所不斷發展強大,在自身發展的基礎上,通過利用市場的機制,擴大為行業服務的本領。
在現在市場競爭的情況下,企業的自主創新的意識正在逐步加強。對企業的創新上定義為三個層面:原始創新、集成創新和引進技術消化吸收再創新。在制造業的企業中,后兩項創新比較多。有很多項目,特別是重大項目中,以前在國內并沒有實施經驗,可以引進技術消化吸收可以縮短與國外的技術差距。
國家在引進技術創新方面的意識已經加強。從政府的角度采取引導,制定政策、規則,國外企業要在中國獲得市場,必須要把技術轉讓―這在重大裝備上是容易實現的。“現在很多裝備已經不是一種簡單的機械產品了,是一個集成了各種技術的大的系統。在裝備制造業,特別是重大裝備制造業中,引進技術消化吸收再創新是非常重要的。”國家創造的自主創新的氛圍也很重要。國資委所轄的大企業,把自主創新的能力列入考核目標之一。這是非常好的開端。“十一五”對裝備制造業及企業自主創新前所未有的重視給自動化產業帶來了空前的發展機遇,但機遇也意味著挑戰,要實現這一宏偉目標,需要中國每一個自動化人的共同努力。
采訪一結束,李冬茹便投入了忙碌的工作。在她身上,記者看到了一個科技工作者的自信、兢兢業業。在如此大好形勢下,相信每一個自動化人都已經精神抖擻,迎接裝備制造業的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