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5日從西南化工研究設計院獲悉,由該院開發的“焦爐氣甲烷化制合成天然氣”技術成果已通過四川省科技廳組織的專家鑒定,這標志著我國焦爐氣甲烷化制合成天然氣關鍵技術已獲重大突破,并具備工業化條件。
西南化工研究設計院教授級高工陶鵬萬介紹,該院2006年組織科技人員攻關,先后完成了該項目的小試、模試和每小時1000標準立方米焦爐氣規模的中試,對焦爐氣的凈化-甲烷化-分離系統進行了集成與開發,申報了4項發明專利,其中“一種利用焦爐煤氣制合成天然氣的方法”已獲授權。
陶鵬萬認為,該技術成果主要有四大創新點:催化劑同時具備完成甲烷化、脫氧和多碳烴轉化三個功能;多級串聯、氣體循環、蒸汽回收等甲烷化工藝流程,合理移走甲烷化的反應熱,同時實現充分合理利用;采用變溫吸附新技術,有效除去焦爐氣中的焦油、粉塵和萘,保護相關設備和防止催化劑中毒;實現焦爐氣凈化、甲烷化以及變壓吸附氣體分離成套技術的集成創新,在制合成天然氣的同時還可得到99.99%的純氫。
據悉,該項目產業化后,可開辟焦爐氣高效利用新途徑,不僅能以“化”帶“焦”,帶動焦化和能源產業技術進步,還能解決焦爐氣排放造成的環境污染和資源浪費問題。有關專家預測,一個年產100萬噸的焦化裝置附產的焦爐氣甲烷后制合成天然氣,可年產10304萬標準立方米壓縮天然氣。我國每年若回收200億立方米焦爐氣,可得到70億~80億立方米壓縮天然氣,相當于520萬~590萬噸汽油。
對于這項科研成果,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協會副會長趙俊貴提出,若政府、企業、金融界共同努力,盡早實現該技術成果產業化,可以帶動焦炭主生產地而天然氣又十分緊缺的山西、河北、山東等地焦化與能源行業的技術進步與產業發展,同時充分合理利用工業排放氣資源,既增加天然氣供應,又減少溫室氣體排放,有利于保護環境和生態,促進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