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國央行副行長易綱稱,中國經濟已超過日本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然而,若用中國與日本相比較,去年日本人均GDP為39731美元,中國則為3677美元,相當于日本的9.3%。而從世界范圍看,據世界銀行統計,去年世界人均GDP是8613美元,發展中國家中等水平是3260美元,中國也只算中下游水平。
與此同時,國外的眾多媒體紛紛炒作中國成為“世界第二”的消息,以此借題發揮“中國責任論”。追根溯源,這一謬論的提出是在2009年12月的哥本哈根氣候大會上。此次舊事重提,許多發達國家便以中國經濟總量“世界第二”為由,迫使中國擔負超出自身能力的更多責任和義務,要求中國在貿易投資、氣候變化、能源開發等諸多領域做出更多讓步。
“世界第二”的頭銜離中國還有很長的距離,但通貨膨脹似乎卻悄然進入了我們的社會和生活。最近,中國經歷了名義工資大幅增長,在此期間一些沿海地區也存在勞動力短缺的現象。盡管央行7月27日明確表態經濟“二次探底可能性不大”,社會各界的憂心忡忡也已告一段落,但此后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院發布《中國宏觀經濟分析與預測報告(2010年中期)》,十分鮮明地提出了未來幾個月中國經濟將面臨“次蕭條”的看法,并認為中國宏觀經濟長期經濟增長動力不足甚于經濟增長速度下降。
所謂“次蕭條”就是指宏觀經濟已經走出衰退,在反彈后再次出現經濟的下滑,從而導致經濟出現振蕩、波動、分化的底部運行特征,但下滑幅度還不足以構成“二次探底”的標準。
8月1日發布的一組數據中顯示,自5月份以來,制造業PMI(采購經理指數)連續3個月回落,7月份制造業PMI為51.2%,比6月回落0.9個百分點,創2009年3月以來新低。7月份金屬制品、電氣機械、通用設備制造等行業PMI達到50%以上;有色金屬、化纖、黑色金屬等行業低于50%。從產品類型看,原材料與能源類企業低于50%;中間品、生活消費品和生產用制成品類企業高于50%。(PMI即采購經理人指數,是以百分比來表示,常以50%作為經濟強弱的分界點:即當指數高于50%時,被解釋為經濟擴張的訊號。當指數低于50%,尤其是非常接近40%時,則有經濟蕭條的憂慮。)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宏觀經濟部研究員張立群認為,7月份PMI回落預示經濟回調態勢還在持續。當前投資與出口增長的基礎都還不夠穩固,增速還存在下降可能。但由于國內外市場環境已較上年同期明顯好轉,政策的回旋余地明顯加大。未來經濟增速將漸趨穩定,全年經濟增長率可以保持在9.5%左右。
針對突出矛盾和問題,工業和信息化部部長李毅中提出了要突出抓好的六項重點難點工作:一是加強工業節能減排;二是加快淘汰落后產能和企業兼并重組;三是進一步優化中小企業發展環境;四是加強工業質量品牌建設;五是推進三網融合;六是維護網絡與信息安全。
在經濟大環境不佳的狀況下,工業制造業若想“突圍”必須以調整產業結構,轉變發展方式為重要切入點,才能保持工業經濟平穩較快增長,防止經濟增速過快下滑。工業投資結構有所改善,節能減排扎實推進,從而確保“十一五”規劃各項目標的完成,更為“十二五”發展奠定良好基礎。
摘自《自動化博覽》2010年第九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