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羅8月10日電專訪:用先進技術重塑中國企業的海外形象——訪埃及最大中資企業負責人韓瑞華
早期進入埃及的中國企業多為中小企業,規模小、產值低、技術也不太先進。但隨著中國大企業相繼“走出去”,中國企業的技術優勢開始讓埃及人刮目相看。埃及中紡機無紡布有限公司副總經理韓瑞華日前在接受新華社記者專訪時自信地表示,他們的企業重塑了中國企業在埃及的形象。
技術優勢成為企業成功保證
埃及中紡機無紡布有限公司總投資為1247萬美元,是世界第三大紡織機械制造商中紡機集團在埃及投資興建的全資子公司。它是目前中國在埃及投資額最大的公司,也是其所在的埃及蘇伊士灣西北經濟區的標志企業之一。
韓瑞華說,這個項目自2005年啟動時起就受到埃及政府的高度重視,埃及投資部長毛希丁2008年在參加公司開業儀式后即對媒體表示,從這家企業能明顯感受到中國在埃及投資結構發生的變化。
技術優勢是這家中資公司成功的首要保證。該公司生產的丙綸無紡布多用于醫療衛生或防護用品,可滿足用完即棄的要求,同時也是可降解環保產品,符合先進制造業的發展趨勢。
負責該公司日常管理的韓瑞華對記者說,海外投資對中國企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帶出去的項目應該與世界經濟發展潮流相吻合,比如技術密集度高,效率高,節能環保。他說:“我們是代表著中國的央企,把世界領先的技術帶到埃及,無論是對埃及無紡布市場的發展還是提升埃及的經濟影響力都起到很好的作用。”
作為一條經驗,韓瑞華強調,“中國企業到海外投資,絕不應當把國內已經淘汰的落后技術設備再搬過來”,因為這樣的投資不僅有損國家形象,更重要的是早晚會成為企業的包袱,帶來很多弊端。
“走出去”要入鄉隨俗
作為另一條經驗,中國企業在“走出去”時必須深入研究投資對象國的法律法規、市場狀況,尊重當地的民俗習慣。韓瑞華就此指出,中國企業在規劃發展戰略時要站得高一些,對于到國外投資要做好細致的前期準備。在考察投資環境時不應只看表面的東西,而必須深入了解其是否適合自己的投資項目。
以埃及為例,埃及是發展中國家,乍看上去整體工業基礎薄弱,自然環境也不適宜,但是近年來埃及發展外向型經濟,渴求外國投資并提供很多優惠政策。埃及與歐洲和阿拉伯國家大多簽訂了自由貿易協定,利于產品出口。埃及的地理位置使得產品運往歐洲十分便利,同時埃及電價低廉,勞動力豐富,能源和用工成本都不高。
韓瑞華說,埃及的這些條件都十分適合中紡機集團的“走出去”戰略,集團從10多年前就開始醞釀在埃及投資,并最終確定了具有行業優勢的無紡布項目。
對埃及法律法規深入研究,并自我約束、依法經營,是中紡機在埃及順利發展的保證。作為反面教訓,韓瑞華說,一些國內企業由于對埃及的前期調查做得不夠,以至于企業注冊時不知道該援引哪些法規。而中紡機這家公司則充分運用了埃及投資鼓勵法的許可,按照自由區企業來注冊,這樣不僅享受到了完全免稅的待遇,同時產品出口還可從埃及政府獲得出口獎勵。
此外,對外投資切忌帶“有色眼鏡”。韓瑞華提醒說,到國外投資應當努力適應當地完全陌生的情況,按照當地的習慣和國情考慮問題,這才能保持良好的心態。
經過兩年來的市場開拓和試運行,埃及中紡機無紡布有限公司的盈利正穩步增長,目前約98%的產品出口到歐洲市場。韓瑞華表示,由于市場需求充足,公司已計劃將目前3000噸的年產量擴大,預計到明年中期年產量將達到1萬至1.2萬噸。
盡管發展勢頭不錯,但隨著更多企業走出去,在埃及最大中國投資企業的稱號將會讓給規模更大的投資項目。韓瑞華說:“這個公司是我們這家央企走出國門投資的嘗試,也是在為后來的中國企業摸索經驗,起到了前進路上的鋪路石的作用。企業現在已經走上正軌,我相信接下來會越走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