舟曲,一個甘肅南部的小縣城,瞬間被洶涌的泥石流粉碎。無人駕駛飛機緊急出動,查探災情。
8月9日凌晨,國家測繪局派出無人機組4名技術人員到達隴南,一天之內,他們穿蜀道、越秦嶺、過西安,上午10時左右抵達距舟曲縣城東約2公里的預定飛機起飛地點。
對無人機組技術人員白瑞杰而言,接手這樣緊急的使命不是頭一回,他所率領的團隊,不到半年的時間內,完成了5次重大自然災害的航攝任務。
“選擇無人機去一線,是國家測繪局在組織救災測繪應急保障中,敏銳地預判到舟曲縣城地理環境對測繪保障帶來的巨大挑戰。”國家測繪局新聞發言人李維森說。航攝無人機具有機動靈活、高效快速、精細準確、作業成本低、適用范圍廣等特點,在小區域和飛行困難地區高分辨率影像快速獲取方面具有明顯優勢。
舟曲縣位于甘肅省東南部的白龍江中上游,西秦嶺、岷山山脈呈東南至西北走向貫穿全境,境內多高山深谷。
由于水電中斷、通訊困難,當地政府、群眾都忙于救災,白瑞杰和組員只能自力更生、解決各種困難。“我們一邊找來當地居民在山腳下的亂草叢中奮力清理出了30多米長、5米多寬的臨時跑道,一邊積極和蘭州軍區空管部門協商起飛事宜。”
“為了應付各種惡劣條件,我們還特意準備了兩種發動機,將無人機的重量由20公斤減到了12公斤,增強了飛機的靈活性。”白瑞杰說。由于舟曲縣城地形條件惡劣,小飛機常常要擦著山尖飛行,氣流復雜,稍有不慎,就有可能危及飛機安全,細心的技術人員選擇了在GPS導航的基礎上輔以熟練、精準的人工控制。
無人機起飛之前,都會先在地面做一個航線設計,確定是南北飛還是東西飛,航線距離有多遠,面積范圍在多少公里。舟曲這次航攝任務,無人機從 8月10日早上9時10分起飛,9時40分落地,無人機完成航攝任務順利返航,帶回了15平方公里、地面分辨率高達15厘米的舟曲災區影像圖。
后方同樣是前線。技術人員對無人飛機獲取的數據連夜進行處理,以最快速度獲取災區高分辨率影像數據和地圖,迅速提供給決策機構和國務院相關部門。
8月10日上午7時,技術人員連夜加班制作的舟曲災后數字地表三維模型(DSM)、數字高程三維模型(DEM)和代表地表每個點的模型(DOM)都已完成。
與此同時,國家基礎地理信息中心技術人員,把甘肅舟曲災前存檔的衛星影像資料,與新獲取的信息進行對比,趕制出詳細災情解譯報告與譯圖,這些經過解譯的圖,經過技術處理,用不同形狀進行標注,哪些是倒塌的房屋,被摧毀的道路有多少條,泥石流滑坡的情況發生在哪兒,面積多大,報告中都有詳盡的數據和標注。
這些信息第一時間被發送至國土資源部、民政部、減災委等相關部門,以便他們作災情評估和日后災后重建規劃的科學決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