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能先助一臂之力?
玉米制備汽油爭議再起、青海光伏項目招標再出低價、“新興能源產業發展規劃”即將出臺……仿佛突然之間,關于能源的種種話題,近期就這么一下子堆到了面前。其中,煤炭儲量世界前列的中國正式成為煤炭凈進口國,尤其讓我們切身感受到以往預言般的能源危機,已然并不遙遠。
有道是兵來將擋,水來土掩。那么檢視一下新能源,尤其是風力、光伏與生物質能的發展現狀,誰能最先助常規能源一臂之力?
風電:領跑須解后顧之憂
種種跡象表明,作為新能源中技術最成熟、最具規模開發和商業化發展前景的發電方式,風電目前站在了領跑的位置。
“從市場角度來說,風力發電肯定先走一步。”中國可再生能源學會副理事長孟憲淦表示,這是由市場和技術成熟度所決定的。“目前風能發電的技術較成熟,風力發電的上網電價(0.51—0.61元/千瓦時)相對別的新能源發電較低,規模也較大。”
目前,中國可開發的風力資源大概有12億千瓦,可利用的面積占整個國土面積的96%以上,近海風能資源容量約7.5億千瓦。中國風能市場從2003年開始推進市場化運營,經過7年的高速發展,陸上風能已經全面開發,7個千萬千瓦級風電產業基地爭相上馬。在風能資源最豐富的西北、東北地區,風電項目已經拓展到二三級城市。
與歐洲等發達國家和地區相比,我國海上風能尚處于起步階段,但豐富的近海風資源以及改善東部沿海經濟發達地區能源緊缺狀況的市場潛力,又給風電提供了另一片更廣闊的舞臺。
然而,并網的難題一日得不到解決,核心技術自主研發上的大片空白得不到填補,風電這身“黃色領騎衫”便始終穿不踏實。
由于間歇性與不穩定性,導致電能質量較差,需要大容量電網來調節,風電被電力部門戲稱為“垃圾電”。而我國風能資源豐富的地區,恰多處于中國西北等偏遠地區。當地對于電力的需求較小,電網脆弱,建設滯后。盡管誰都明白智能電網的發展能夠解決這個后顧之憂,但一日千里乃至有些大干快上的風電行業,等得了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