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來,我國經濟增長主要依賴勞動密集型和資源密集型產業的發展。但是,隨著勞動力成本優勢的下降和資源環境壓力的增大,這種傳統的增長方式越來越難以為繼。今年以來,多家企業因工資、福利等引發的“停工”事件,以及東部沿海及中西部地區政府紛紛上調最低工資標準的舉措,無一不在預示著我國經濟發展方式轉型已經刻不容緩。轉變經濟發展方式關鍵在自主創新。近日,全國政協經濟委員會副主任、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常務副理事長、中央政策研究室原副主任鄭新立在接受記者專訪時指出,自主創新是使人民從經濟發展所創造的財富中更多受益的根本途徑,只有把國有大中型企業自主創新的巨大潛力激發出來,建設創新型國家的目標才指日可待,圍繞建設創新型國家這個戰略目標,政府還要下大力氣。
自主創新是使人民從經濟發展中更多受益的根本途徑
記者:自主創新戰略是突破我國自身發展的現實困境和未來科學發展內在要求的必然選擇。您認為當前形勢下對于理解自主創新戰略有什么新的啟示?
鄭新立:2005年末,黨的十六屆五中會提出了自主創新的重大發展戰略。當時,我們國家經濟發展面臨著一個嚴重的制約,就是經濟增長過度依賴勞動密集型產品和資源密集型產品。
我國的勞動密集型產品絕大部分以加工貿易為主,消耗了大量的能源和原材料,貢獻了大量的勞動力,但是獲利甚微。長期依靠這種以加工貿易為主的勞動密集型產業發展,雖然GDP的增長速度很快,但是人民得到的收益卻比較少,對國家稅收的貢獻也不大。
同時,經濟增長過度依賴以能源消耗為主的資源密集型產業的發展也難以持續。由于缺乏自主知識產權的技術,國內投資只能集中投向鋼鐵、水泥、電解鋁等高耗能、高污染行業,而電子信息、精密設備等技術、知識密集型行業主要靠外商投資或進口產品來滿足需求,這使我國經濟的持續增長遭到資源環境越來越嚴重的制約。
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自主創新的國家戰略被提到議事日程。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關于制定“十一五”規劃的《建議》指出:“要深入實施科教興國戰略和人才強國戰略,把增強自主創新能力作為科學技術發展的戰略基點和調整產業結構、轉變增長方式的中心環節。”把自主創新和產業升級放在一起,就是要把科學技術轉化為生產力,以自主創新帶動產業升級。這種提法在中央文件中是第一次出現,是一個突破,有利于從根本上解決我國科技與經濟“兩張皮”的體制問題。
2007年,黨的十七大報告進一步強調: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建設創新型國家,是國家發展戰略的核心。十七大報告代表了我們全黨的認識、是全黨的指導思想,這充分體現了黨中央對這一關系國家興衰大事的高度重視。
這次爆發的全球金融危機給美國等經濟發達國家帶來了重創,但也將有力地刺激全球科技進步和新技術產業的興起。從歷史經驗來看,真正走出危機的影響,出現新一輪復蘇和繁榮,有待于科學技術創新帶來新的投資需求,從而形成能夠帶動產業結構升級的新的經濟增長點。我們要戰勝危機的影響,變挑戰為機遇,就必須把自主創新擺在突出的位置,以自主創新帶動產業升級,增強國際競爭力。
目前,我國正致力于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實現產業結構由能源資源密集型為主向技術、知識密集型產業為主的轉變,降低高耗能、高污染、資源型產業在國民經濟中的比重,提高產品的技術含量和附加值。從當前來看,我國傳統產品出口大幅下滑,而具有較高技術含量的新產品卻能擴大出口,這充分證明了自主創新是應對經濟危機的有效措施。同時,作為一個經濟大國,經濟的發展必須建立在以自主知識產權為主的技術基礎之上,這是使我國人民能夠從經濟發展所創造的財富中更多受益的根本途徑。況且,真正的核心技術、關鍵技術是買不來的,提高自主創新能力才是真正的出路。
要激發出國有大中型企業自主創新的巨大潛力
記者:建立以企業為主體的技術創新體系是加強自主創新、建設創新型國家的關鍵。國有大中型企業作為我國國民經濟的主導力量,它們在技術創新方面有著良好的基礎和更多的優勢,也有著更大的責任,它們在技術創新方面的努力更具有引領性,也更可能產生跨越性的技術發展。但現實的情況卻不太讓人滿意。您認為問題的關鍵在哪兒?
鄭新立:近幾年,我國國有企業特別是中央所屬企業在自主創新方面的努力還是初見成效的。如2009年中石化申請發明專利1529件,比2008年增長了80%。大唐移動專利申請量為842件,比2008年的610件增加了38%,取得了不錯的成績。
但是,總體上我國國有大中型企業自主創新的動力不足,積極性不高。據有關統計數據顯示,有60%的企業沒有自己的研發機構;2/3的企業沒有自己的專利;引進經費支出與消化吸收經費支出的比例,大中型企業僅為4.1∶1;絕大多數企業缺乏具有核心技術的知識產權。這些情況表明,我國工業企業對技術研發的重視程度雖然有所提高,但尚未真正走上以技術進步求發展的道路,仍然停留在重引進、輕消化的狀態。
現在,我國大中型企業研發投入占銷售收入的比例不到2%,遠遠低于國際上3%的水平。在國際上,3%已經是最低的比例,到了淘汰的邊緣,一般是5%,而高技術企業的這個比例一般在10%以上。現在我們的國有大中型企業與國際上的差距如此之大,是很不正常的。
國有企業之所以自主創新的積極性不高,與現行的考核體制有直接有關。現行的考核體制只注重資產的保值增值,以及當年利潤的實現。這種考核辦法,對于激勵企業創造效益功不可沒。但是也帶來一個突出的問題,就是忽視了企業的長遠發展,沒有把因技術創新所帶來的無形資產的增值包含其中,更沒有把技術成果列入企業的考核范圍,這無形中就引導了企業決策的短期行為,降低了企業研發投入的積極性。馬克思在《資本論》中曾告訴我們,隨著技術進步,企業資產有機構成的不斷提高,資產技術含量也不斷提高。而現在的這種考核制度,不符合馬克思主義的經濟價值規律,表現出一種落后的管理理念。
要調動起國有大中型企業特別是央企的自主創新積極性,就要改革現有的國企考核體制,建立國有企業自主創新的激勵機制。企業獲得的技術成果,應對其市場價值做出評價,列為企業的績效。對企業業績的考核,不僅要注重實現利潤和資產保值增值,也要注重其技術儲備等長期發展能力。在考核企業資產價值時,不僅要看其有形資產,也要看其無形資產的增值,越是技術、知識密集型企業,越是要注重考核其無形資產。
國有大中型企業,處在國民經濟的關鍵位置,處在國計民生的關鍵領域,是國家的支柱產業。他們擁有最好的設備,擁有雄厚的資金和優秀的人才,只有把國有大中型企業自主創新的巨大潛力激發出來,建設創新型國家的目標才指日可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