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調研行
“輪船電報之速,瞬息千里;軍器機事之精,工力百倍……”一百多年前,剛剛“睜眼看世界”的中國人,對西方的制造技術稱羨不已。
強大的國家不能沒有強大的工業,而強大的工業又集中體現在作為“工業母機”的裝備制造業上。
先賢們也許沒有想到,百余年過去后,當時積貧積弱的中國已悄然成為“世界工廠”,中國自主制造的裝備不但在裝備中國,而且開始走向五洲四海。
然而,要想成為第一流“制造強國”,中國裝備工業依然任重道遠。
中國裝備裝備中國——裝備制造業自主品牌發展形勢喜人
前不久,在長沙三一起重機產業園里,一個龐然大物吸引了記者的目光——這就是剛剛下線、在吊裝行業令人矚目的國內首臺千噸級全地面起重機。
“這個大家伙可以把100噸的東西提升到80米的高度,由此徹底打破了國外500噸級以上超大噸位起重機的市場壟斷地位。”三一重工副總裁趙想章說:“之前只有德國的利勃海爾能生產這種千噸級起重機。”
事實上,這絕不是三一重工第一次讓世界震驚:被譽為“神州第一挖”的大型液壓挖掘機、獲吉尼斯世界紀錄的72米臂架泵車、攻克世界性難題的微泡瀝青水泥砂漿車……三一的發展史就是一部自主品牌的開拓史。
“1994年三一重工進入工程機械行業時,90%以上的國內市場被幾家跨國公司牢牢占據。如今,國產品牌已經占了國內市場95%以上的份額。”今昔對比,三一重工總裁向文波感慨萬千。
工程機械只是中國裝備制造業的縮影。在電力設備、數控機床、汽車及零部件等諸多領域,我國高端裝備自主創新不斷取得新成果,高端裝備自給率不斷提高。
“現在我們無疑可以算是世界一流的變壓器制造商。”天威保變電氣公司副總經理朱榮說,“現在天威在特高壓領域已不再需要引進國外任何一家企業的技術,完全能自主研發,并且還把技術輸出到韓國、日本、埃及、印度等國家。”
經過金融危機的洗禮,不少企業現在更加重視依靠自主創新實現結構轉型。
“今年我國又有不少自主創新高端產品面世:第三代核電主管道制造關鍵技術獲突破,世界首個±800千伏云廣特高壓直流輸電工程竣工投產,國內首臺四軸數控精密磨床面世……”中國機械工業聯合會副會長蔡惟慈欣慰地說。
更讓蔡惟慈高興的是,裝備制造業自主創新正由主機層面向關鍵配套零部件層面推進:西電公司和特變電工建成了高水平的交直流高壓絕緣套管卷制生產線,大全集團研制成功了大型直驅式風電設備配套所需的變頻控制系統,天然氣長輸管線用大型閥門國產化取得突破……
“我國高端裝備的關鍵零部件長期受制于人。這種關鍵零部件往往比主機組裝更難,現在在關鍵零部件上能有所突破,正代表著裝備制造業核心技術能力的提高。”蔡惟慈說。
中國裝備走向世界——裝備企業“欲與巨頭試比高”
干凈整潔的廠房,標準化的生產線,每4分鐘就有一臺機床下線……在大連機床集團,記者看到的是與傳統機床廠“黑、臟、亂”截然不同的場景。
作為制造裝備的裝備,機床在整個制造體系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而高檔數控機床一直是我國機床工業的短板。
“這幾年我們主攻數控功能部件,現在數控系統、高速主軸、滾珠絲杠等關鍵部件都實現了批量生產。”大連機床集團執行總裁王進說,“我們的產品技術性能達到國際當代同等水平,現在德國博世、美國通用汽車和卡特彼勒等國際巨頭都已將我們納入全球設備供應商體系。”
長期以來,在國際市場上,“中國制造”似乎只是輕工業產品的代名詞。如今,這種狀況正在發生變化,海外市場上不僅能看到來自中國的鞋襪、玩具,也能看到越來越多來自中國的機床、泵車、挖掘機、變壓器……
在哈薩克斯坦客戶公路公司,三一重工和卡特彼勒的平地機同臺競技之后,工地負責人阿勒格說,本來他們還不太相信中國的工程機械產品質量,但經過幾個月的試用,他們現在已經完全認同三一的產品,也逐漸認同了中國產品。
“我們不但要將產品銷往世界各地,還要將工廠建到發達國家去。”三一集團董事長梁穩根說,“如果沒有國際化,三一最多就是個大一點的‘個體戶’而已。”
不想當“個體戶”的三一集團,憑著一股“敢為天下先”的闖勁,已相繼在印度、美國、德國和巴西投資建設研發和制造基地。
然而,在激烈競爭的市場中,沒有哪家企業能夠隨隨便便成功。中國裝備通過自主創新替代進口并進軍海外,遭到了競爭對手的猛烈狙擊。
“這種情況現在越來越多。”中國機械工業聯合會會長王瑞祥說,“比如,北方重工投入十幾億元巨資研制成功了生產超臨界鍋爐所急需的大口徑厚壁無縫鋼管。在我們不能生產時,國際巨頭漫天要價;我們一旦研發出來,他們馬上把報價降低60%以上,目的就是想讓我們得不到訂單,扼殺我們的成長空間。”
知難而進,迎難而上,方顯英雄本色。“我們不怕打壓,既然要走出去,就必須敢于同世界頂尖級企業競爭。”向文波說。
從裝備大國躍至裝備強國——中國企業任重道遠
“這些年我國裝備制造業確實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但我們依然只是制造大國,算不上制造強國。”工業和信息化部裝備工業司司長張相木說。
據蔡惟慈介紹,目前我國裝備自給率雖達到了85%,但主要集中在中低端市場,高端裝備仍主要依賴進口。
“這些高端裝備的利潤率遠高于行業平均利潤率。”蔡惟慈說,“所以,自給率是85%還是90%并不太重要,重要的是高端裝備能不能自給。”
國內裝備企業與國際巨頭的差距有多大呢?
“我們的目標是做中國的GE(通用電氣)。”在采訪時,記者聽到多家企業負責人如是說。通用電氣2009年營業收入高達1570億美元,而中國裝備制造業規模最大的企業(汽車企業除外)中國機械工業集團去年營業收入剛剛超過1000億元人民幣。
規模差距之外,更重要的是我國裝備企業大多數產品缺乏核心競爭力,同時,基礎配套能力比較弱,許多關鍵零部件還需要進口。
“電力設備是我國高端裝備自主創新成就最突出的領域,我們的常規火電設備已經做得很不錯了,但核電和燃氣發電設備的儀控系統仍依賴進口。”王瑞祥說,“其他很多領域也是如此,進步很快但差距依然不小。像高檔數控系統,我們依然遠遠不能滿足國內需求。”
許多企業已認識到,產品的競爭,背后是技術的競爭;而技術的競爭,背后是企業員工素質的競爭。
“天威保變不但高度重視研發,也非常重視一線工人的培養。”朱榮說,“我們在一線工人中設立了技能大師、技術帶頭人等崗位,技能大師享受中層正職待遇,技術帶頭人享受中層副職待遇,這樣大家學技術就有動力。”
“人類因夢想而偉大,人生因夢想而富有意義。”三一集團董事長梁穩根說,“我的夢想就是締造世界最高品質的產品,改變‘中國制造’的國際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