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養大批一線操作的各類人才,提升操作層面的職業能力,是當前提升中華民族經濟競爭力的重要方面。高等職業教育就是在市場經濟的大背景下,發展起來的培養滿足企業一線人力資源需求的社會組織。它不同于學科性人才的培養定位和培養方式,更強調學生的實際技能的培養和實戰能力的訓練,以一技之長完成崗位的需求,也成為謀生的手段。
職業學院 德藝雙重
高等職業院校要培養適合企業需求的職業人才,首先要深入市場了解企業對職業人才的需求。企業購買生產資料和勞動力制造、銷售產品,并以不斷地提升自己產品的競爭力實現可持續發展。生產資料的價值可以通過市場的檢測手段得以快速了解,而勞動力的價值卻很難通過簡單的手段檢測,往往要通過長期的實踐才能真正的了解。
對職業人才至少要有職業道德和職業技能兩個方面的評判。職業道德是對職業人才的基本要求,是在人的一般道德基礎之上的完成職業目標的道德要求,如敬業精神、團隊合作、學習能力、法制觀念等等。職業技能就是從事本崗位工作的能力。職業道德和職業技能構成了高技能人才的基本素質。
職業能力是實現產品和服務價值的承載力。大學提供教育服務產品,就是學生經過幾年的大學培養,其服務社會和實現自身價值的能力有了較大的提升。這種能力是不是符合社會的要求,要用人單位來評判。
了解市場 滿足所需
高等職業院校要培養滿足市場需求的學生,教育者首先要深入企業了解市場對職業人才的需求。企業的活動有自己的價值鏈,可以分為基本活動(包括內部物流、生產制造、外部物流、市場銷售、服務等)和輔助活動(包括基礎設施、人力資源管理、技術創新與開發、采購等),這些活動構成了企業的價值鏈活動。企業價值活動一般都是由團隊的協作完成的,團隊是各類人才的集合。如生產制造、內外部物流、銷售與服務等活動中一線操作人員是主體,他們是高等職業院校培養的主要對象;就是技術開發活動中設計人員做出了設計方案,也要有操作人員來完成具體的樣品的生產等等,實際上企業的大部分崗位都需要高等職業教育培養的職業人才。學校要完成自己的使命就應該深入企業了解人才的需求。教師作為對學生的直接教育者,應該根據專業的發展,動態的了解市場的產品或服務的變化,真切的感受對人力資源的需求,并培養和教育學生學會了解市場的需求。
需求有二個層次,滿足現在企業的人力資源的要求——滿足需求;滿足將來企業的人力資源要求——引導需求。教育者應該了解市場的變化趨勢,善于用發展的思維,了解職業人才的走勢,用今天的教育滿足未來人才的需求。現狀是高職院校的大部分教師來源于高校的畢業生,學歷層次較高、理論知識扎實,但缺乏實踐訓練,尤其是對企業的運作缺乏感性的體驗和理性的思考。教育者如果對學生的就業需求不清楚,想當然制定和實施教育方案,那就會限于供給制教育的桎梏。我會什么就教學生什么,而不是市場需要什么我教什么。深入市場了解企業對高技能人才的需求是高等職業教育的起始點和落腳點,也是高職院校可持續發展的基礎。
大學生的就業是供需雙方的相互選擇,學生的就業趨向是在不斷地變化的。每一個畢業生都會面對相近專業的崗位群,在哪一個崗位更能發揮學生的優勢,不僅是學生自己的選擇,更需要教師的指導。
了解學生 推動成長
在我國學非所用或被動工作的現象不算少數,如果從業人員不能充分發揮自己的潛能,是對社會資源的巨大浪費,因為社會、家庭和個人為了每一個人的教育付出了幾年、十幾年、幾十年的努力。深入學生內心深處了解其成長需求,應該成為教育者的責任。
學生的成長需求實際上是學生自身的需求和家庭需求的結合。學生是教育服務的消費者,政府為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對辦學投入資金,家庭為了孩子今后生存的質量交納學費來購買教育服務,家庭作為消費者對于選擇會相當慎重。對于家庭的分析會逐步總結出規律,將家庭的資源優勢與學生培養相結合有利于學生的成長,有利于人類文明的更好延續。如一名父親是多年從事機械制造的工程師,他將會影響孩子的價值取向,如果孩子對父親從事的工作非常敬佩就可能會延續父親的專業繼續學習,對這一職業的選擇就與父親的職業生涯密切結合,他將會獲得父親積累的經驗、知識、技能的無私傳授,這有利于人類實踐經驗的延續。如果沒有選擇父親所從事的專業即便選擇其他專業,家庭的許多價值觀和價值取向也會影響孩子的成長和今后的道路。
學生作為成長者,社會閱歷、觀察力、判斷力都凝結著家庭成員的不同意見,尤其是父母的意見將會成為學生選擇的重要參考或決定性因素。但是,應該看到學生是成長者,由于社會閱歷、認識水平等因素所限,家庭所處環境不同,學生和家庭對社會需求的信息的了解是局部的,選擇從業的能力是有限的,需要學校和教育者的幫助。
同時,學生的從業興趣既有自己的識別過程,又有教育者的啟發、挖潛和培養等,教育者要深入學生學習、生活、思想實際了解每一個人的成長需求,成為學生的摯友和人生的指導者。培養學生個體的特長和從業興趣,需要教育觀念、教育方式、教育條件等方面的轉變,變標準餐為自助餐;甚者,變大鍋飯為小炒飯。因材施教、弘揚個性是教育的題中之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