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州是中國經濟發展中最具代表性的地區之一。它以占全國不到0.1%的國土面積,不到0.5%的人口,創造了全國2.3%的生產總值,9.9%的外貿進出口額。在改革開放30多年的歷史進程中,蘇州又總是以大膽探索,勇于創新而得領風氣之先。上世紀80年代鄉鎮企業崛起的蘇南模式,世紀之交發展外向型經濟的蘇州經驗,都曾經是歷史潮流中最為激蕩人心的一幕。
當下,在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過程中,作為財富與智慧之地的蘇州,拿什么貢獻給全國?科技日報這一組報道,為我們展示了新時期轉型中國的“蘇州模式”。
蘇州模式的理論基礎是科學發展觀。蘇州經濟發展水平全國領先,擺脫依靠資源消耗、區域優惠謀發展的老路,依靠創新驅動、實現科學發展的要求也更為迫切。以土地為例,在外向型經濟高速發展時期,蘇州每年批出去15萬畝,現在已近無地可批,每年不到1.5萬畝。要繼續保持較高的增速,必須要找到新的出路。科學發展觀是全黨全中國人民共同的指導思想,并不是蘇州的專利。只不過蘇州人“醒得更早”而已。醒得早就具有了先發的優勢,引領的意義。
蘇州模式的內核是人才戰略。作為外向型經濟的經典,蘇州要擺脫“價值鏈低端鎖定”,要素結構必須徹底調整,把人才作為第一要素,尤其要大量引進科技創新的領軍人才。為此,較之當年招商引資,蘇州表現出了更多的膽識、智慧和魄力。一系列人才政策,從安家置業、創業運營,到子女就學、簽證往返,無微不至;一項研發投入“加級抵扣”政策,派干部挨家挨戶去解說、去落實。人才戰略本是一項國家戰略,只不過蘇州抓得更實,因而也抓出了更多的成效,更高的境界。
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是蘇州轉型的重要內容。在應對全球金融危機的過程中,各地政府都出臺政策,投入財力,許多已經變成鋼筋水泥的基礎設施。蘇州3年來投入數十億元,引進人才,建立研發平臺,形成了一個創新團隊——一個創新平臺——一個新興產業集群的格局,這是著眼未來,瞄準戰略性新興產業的另一種基礎設施建設。
蘇州的轉型是一場史無前例的歷史變革。任何“模式”都只能是一個側面,一個視角。在這里,與其說它是“中國轉型的蘇州模式”,不如說是“蘇州轉型的模式創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