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蘇州高新區。
“以前,手里最多的名片是CEO,現在,最多的是高校校長、院士和科學家。”幾年間,職務沒有變,分管的領域沒有變,蘇州市委常委、副市長周偉強發現,自己打交道的人變了。
發生在周偉強身上的變化,其實是蘇州經濟發展方式的變化。
過去幾十年,作為中國經濟最具代表性的地區,蘇州一直是經濟轉型的先行者。
上世紀70年代中期,借農村改革東風,蘇州鄉鎮企業如火如荼,實現了“農轉工”。如日中天時,鄉鎮企業占企業總數的90%以上。如今這片熱土上眾多產值百億元以上的企業,大都脫胎于當初的鄉鎮企業。
上世紀90年代,隨著浦東開發的潮聲,蘇州人便借船出海,“內轉外”同樣先聲奪人——浦東沒有機場,為了吸引外資,蘇州人修建的高速公路直通虹橋機場,架起了通向世界之橋,于是這座城市幾乎成了“外向型經濟”的代名詞。目前世界500強中有134家在這里落戶。
由蘇州市委常委、組織部部長王立平等所著的《基于蘇州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的人才戰略研究》一書中,作者開宗明義指出:未來蘇州的產業發展,取決于今天對蘇州產業轉型的戰略安排和著力推動,而產業轉型升級“本質是人才升級,是人才戰略的升級”。
2009年,國土面積占全國0.09%的地級市蘇州,GDP位居全國第5位,僅次于上海、北京、廣州、深圳;外貿出口僅次于上海和深圳,實際利用外資僅次于上海、北京。
光環加身,資源約束亦如利劍高懸。“以前,擁有得天獨厚的土地資源優勢,每年可以批十幾萬畝地,如今每年1.5萬畝已經持續了8—10年。”周偉強總結,蘇州以前的“優勢”已經不再,“勞動力成本上漲,交通快速發展后,區位優勢相對削減,粗放發展,再走以前的老路已不可能”。
區域經濟競爭黑云壓城。且不論北京、上海、廣州、深圳,在蘇州周邊,憑借太陽能光伏產業和物聯網聲名鵲起的無錫,電子信息產業集聚的南京,醫藥產業特色鮮明的泰州……長三角城市經濟群發展無不展現出舍我其誰的豪邁。
“蘇州必須搶抓第三輪發展機遇,加快推進轉型升級,全面提高經濟素質,推動經濟發展方式由資源依賴向創新驅動轉變。”江蘇省委常委、蘇州市委書記蔣宏坤說,“蘇州現在比以往任何時間都迫切需要人才。”
“人才資源是第一資源”
初見李政德是在蘇州國際精英創業周期間。“現在很多留學人員還有觀望、猶豫、徘徊,我的演講內容就是要他們下定決心。因為這里政府環境成熟、硬件軟件到位,關鍵是自己要有創業的心理準備。”
1962年生于江西景德鎮的李政德,1990年赴澳大利亞昆士蘭大學讀博,在澳期間首次接觸智能機器人這個陪伴他20余年的行業。2008年回國在昆山創辦蘇州澳昆智能機器人公司。
李政德在澳期間曾開發出世界首臺礦山隧道安全支護機器人、首套在線智能機器人羊肉清洗加工系統,回國創業后,又開發出全球首款影像識別智能機器人,為產品高速分揀包裝機械化、自動化邁出一大步。
面對科技日報記者采訪,已擁有中組部 “千人計劃”、江蘇省“高層次創新創業”人才計劃、蘇州“姑蘇創新創業”領軍人才計劃等“光環”的他坦言“壓力”很大:“現在不是回國‘摘果子’的時候,是來‘啃骨頭’的時候,一定要有實力、有準備。”
從當初“上無片瓦、下無寸土”到如今銷售收入達到1.5億元,李政德僅用了兩年的時間。
“在蘇州生活,只要拎包入住(人才公寓),在蘇州創業,只需拎包辦公。”這是“千人計劃”入選者們共同的感慨。——一個全面覆蓋、集成支持、上下聯動的引才政策體系在2500年風景優美的蘇州,構建成創業創新者的天堂:
2005年,制定緊缺高層次人才引進資助辦法,蘇州市本級給予5—100萬元安家補貼;
2006年,實施“千名高層次創新創業人才引進工程”,把引才重點鎖定在現代通信、納米技術、生物醫藥等關鍵領域,并放寬了在年齡、戶籍、學歷等方面的限制;
2007年,“姑蘇創新創業領軍人才計劃”實施,每年擇優引進一批科技領軍人才來蘇創新創業,給予50—250萬元的安家補貼;根據創業項目的規模和進度,給予100—400萬元的科研經費資助;提供不少于100平方米的免3年租金的工作場所;最高500萬元的擔保融資貸款、30萬元科技保險費補貼、50萬元貼息資助等;
工業園區、高新區、張家港、常熟、昆山等地縣區先后出臺高層次人才引進計劃;
今年,蘇州市政府對“姑蘇人才計劃”再度升級,增加了兩項新功能,一是科技金融支持,對到蘇州創業的企業提供信貸支持,二是為引進的人才營造一個可持續發展的環境,與大專院校、科研院所展開合作。
與此同時,《海外人才居住證管理暫行辦法》、《蘇州市高層次人才享受生活待遇暫行辦法》、《蘇州市關于加快實施海外高層次人才引進工程(“1010工程”)的意見》、《關于縣級市、區黨政領導班子和領導干部人才科技工作目標責任制考核的實施意見》等系列配套政策相繼出臺。
梧桐好,鳳凰來。目前蘇州全市人才總量年增長率連續8年保持15%以上,高層次人才總量年增長率連續5年保持20%以上,共有86人入選省“雙創計劃”,連續三年保持全省第一;19人入選國家“千人計劃”,位居全國地級市之首。
“人才投入是收益最大的投入,是利在長遠、一本萬利的事情。”蔣宏坤說,“要像重視項目建設那樣,重視人才隊伍建設投入,特別要舍得花大本錢引進發展新興產業所急需和緊缺的高端人才。”
據統計,目前蘇州各級公共財政每年用于人才工作開發的專項資金已達兩億元,約占蘇州年度財政收入5%,今后5年全市各類人才工程的專項資金將不少于30億元。
“人才資源是第一資源,新興產業是第一方略。”細致的制度安排凸現的是蘇州對于人才重要性的共識,王立平認為,“我們的政策出臺要讓每一個基層的民眾都知道,讓大家共同來落實。讓人才在蘇州享受‘超市民待遇’。”
《蘇州市中長期人才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征求意見稿)提出:到2020年,蘇州人才總量達到185萬人;全市高層次人才總量達到20萬人,即在目前5萬多人的基礎上翻兩番;10年引進1000名海外高層次人才。蘇州市長閻立稱:“要使蘇州成為人才創新創業的首選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