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人員在博覽會上介紹“光伏電池板自動跟蹤及充電系統”的性能。近日,第十屆中國專利高新技術產品博覽會在山東濟寧市開幕,共有1400多名專家、教授和專利持有人參會。
這是長春天火汽車在第七屆中國(長春)國際汽車博覽會上設計推出的蘭馨電動代步車(7月16日攝)。長春國家汽車電子高新技術產業化基地已形成汽車電子產業集聚。
國際金融危機以強大的力量催生了科技革命和產業革命,對于面臨增長方式轉型和產業結構升級的中國,是又一次重大歷史機遇。黨中央和國務院在對傳統產業改造升級做出全面部署的同時,提出了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的重大戰略。這是我國工業化進程的一次飛躍,得到了各地和企業的積極響應。而現有的187個國家高新技術產業化基地,則成為我國培育戰略性新興產業,提升國家競爭力的橋頭堡和先行軍。
統籌規劃 合理布局
為了充分發揮高新技術在產業結構優化升級中的帶動促進作用,自1999年開始,科技部有選擇、有計劃、分批次地在30個省區市建立了187個國家高新技術產業化基地。國家高新技術產業化基地以企業集群和創新集群為工作對象,在推進技術創新、促進企業成長、優化產業結構、完善政策體系等方面做出了重要的貢獻。
盤點187個國家高新技術產業化基地內的特色產業,基本上涵蓋了我國將重點發展的節能環保、新興信息產業、生物產業、新能源、新能源汽車、高端裝備制造業和新材料7大戰略性新興產業領域。
伴隨著西部大開發國家發展戰略的實施,科技部在“十五”初期啟動了西部新材料行動,在中西部地區集中建設了一批以新材料為特色的高新技術產業化基地。之后,全球IT產業飛速發展,國內涌現出一大批軟件、數字多媒體等以信息產業為特色的產業化基地。進入“十一五”以來,圍繞氣候變化等新焦點,伴隨著全球經濟增長模式的深度轉型,國內集中出現了一批以低碳環保、可持續發展為特征的產業化基地如新能源產業化基地、新型軌道交通產業化基地等。近年來,新的技術革命和產業革命催生了新的技術經濟范式的出現,現代服務業、創意產業等新興業態形式在全球范圍內迅速發展,在新的經濟形勢下,國內現代服務業產業化基地逐步增加,在我國結構調整和發展方式轉變過程中發揮的作用日益顯現。
從空間布局上來看,已建立的這些基地基本兼顧了區域經濟發展的實際需要。形成了產業化基地東部、中部和西部地區統籌發展的格局。187個產業化基地的具體分布情況是:西部地區52個,東部地區50個,中部地區39個,京津冀環渤海地區28個,東北地區18個。
中西部地區依托當地礦產資源和自然優勢,形成了稀貴金屬材料、新能源等一批地域特色鮮明的產業化基地。如攀枝花國家新材料成果轉化及產業化基地、包頭稀土新材料成果轉化及產業化基地、石嘴山國家稀有金屬材料高新技術產業化基地。
東部及京津冀環渤海地區則憑借市場、技術、人才等方面的優勢在新材料、信息、交通、先進制造、現代服務業等多個高新技術領域發展了一批高新技術產業化基地。如邢臺國家光伏高新技術產業化基地、青島國家數字化家電高新技術產業化基地、天津國家民用航空高新技術產業化基地等。
東北地區作為老工業基地,近年來通過高新技術產業化基地的建設為資源枯竭型城市的轉型找到了重要的承接產業,如阜新國家液壓裝備高新技術產業化基地、撫順國家精細化工產業化基地、吉林國家碳纖維高新技術產業化基地等。
從產業特色來看,基地內的產業基本覆蓋了高新技術產業的優勢領域,其中材料領域88個,能源領域11個,信息領域45個,先進制造24個,現代服務業10個,交通領域9個。數量最多的材料領域產業化基地,涵蓋了半導體照明、金屬材料、高分子化工材料、陶瓷材料、碳纖維、紡織、液晶、玻璃等多個細分領域。這些材料特色產業化基地,不僅在支撐高新技術產業發展方面發揮了基礎和先導作用,也為國家重點行業、重大工程的節能環保提供了關鍵的技術保障。近幾年,伴隨著全球經濟增長模式的深度轉型,能源、交通、先進制造、現代服務業等領域的基地建設更加突出了低碳環保、可持續發展等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