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3日,溫家寶于世界經濟論壇2010年新領軍者年會(簡稱“夏季達沃斯論壇”)上表示,所有依照中國法律在中國注冊的企業都是中國企業,他們制造的產品都是“中國制造”,他們研發的創新產品也都是“中國創造”,在中國境內注冊的外資企業都享受國民待遇。同時,中國的政府采購對于外商投資企業和中資企業在中國生產的產品一視同仁,平等對待。
這無疑是中國政府在 “中國投資環境惡化”言論頻現的風口浪尖之時,為所有在華投資的外資企業吃的一顆“定心丸”。
從改革開放至今,外資企業作為推動中國經濟發展的重要力量,為我國經濟建設做出了不可估量的貢獻。而隨著中國經濟的飛速發展以及市場的逐步成熟,外資企業永遠不可能再如同改革開放初期那般,依靠稅收優惠、廉價的土地及勞動力來獲取利益了。中國越來越注重提高利用外資的質量和水平,中國引資的門檻在提高,這是發展的必然。“抱怨”并沒有用,如何調整策略以跟上中國市場發展的腳步才是當務之急。
其實這已經不是溫總理第一次闡述這樣的觀點。早在今年5月14日,在視察西門子電氣傳動有限公司時,他就提到:“像西門子公司這樣的在中國合法進行生產、雇用中國員工、進行研發投資和商業運營的外資企業都視同于中國企業,他們制造的產品都應視同于中國制造。”
從溫總理的話中,我們可以讀出,這里顯然不是指簡單的以在中國銷售產品為主的外資企業,而是真正致力深耕中國市場,在中國積極開展本土化建設的外資企業。換句話說,也就是雖然“你穿著洋外裝,但卻要有一顆中國心”,才可以被“一視同仁”。
如何擁有一顆“中國心”?
本土化建設是關鍵。
其實本土化建設早已不是什么新鮮詞匯,尤其在自動化領域,本土化建設似乎成為了外資企業在中國發展必會提到的“官方語言”??墒钦嬲龅降挠钟卸嗌??本土化建設并不只是生產本土化,還應包括營銷本土化、研發本土化、人力資源本土化、營運管理本土化等。當然,這其中并不乏優秀的外資企業代表,如西門子、ABB、南京菲尼克斯等外資企業就真正實現了在中國的本土化建設,他們立足中國本土,研發出更加貼合中國用戶的產品,甚至像南京菲尼克斯已經實現了從管理層到一線工人的員工本土化。而如此大力度的本土化建設,也為他們帶來了豐厚的回饋。
中國市場的巨大潛力,不僅令外資企業“青睞有加”,更加催生了大批的本土企業。經過多年的磨練,它們已經具備了在某些領域與外資企業“平分天下”或“一決雌雄”的能力。
以自動化行業為例,和利時、浙大中控等優秀的本土自動化企業憑借著自身的技術實力及在市場上打拼來的經驗,不斷成熟壯大,已經打破了這個原本被國外產品壟斷的市場,成為了某些領域中的佼佼者,并占有了相當的市場份額。尤其是在2008年金融危機過后,中國政府提出的相關扶持自主創新的政策,使得一些本土自動化企業在軌道交通、節能減排、新能源等新興領域成功“淘金”。所以說,外資企業要想在中國生存,除了要面對諸如成本壓力、文化差異等方面的問題,還不得不面對日益強大的“本土軍團”的極大挑戰。如果還是放不下以往“洋老大”的高姿態,顯然是非常危險的。
此次溫總理的明確表態,是對外資企業在華投資的絕對鼓勵,同時也會給本土企業帶來一定的壓力。一直以來,很多人都習慣性的將外資企業和本土企業對立,但其實,它們之間并非是“敵人”的關系,而是促進彼此發展的動力。南開大學經濟研究所教授鐘茂初說,外資企業在中國投資,最大的優勢是中國龐大的市場和市場潛力。但一般性生產企業與中國本土企業相比,外資企業沒有競爭優勢,一定程度上也迫使外資企業朝著有創新優勢的方向發展。同理,對于本土企業來講,這樣趨于公平的市場環境,必然會促進其在技術,尤其是核心技術研發方面的投入,長遠來講,這是有利于民族的大計。
我們看到,傳統的加工貿易模式在中國面臨著挑戰,而節能環保、新一代信息技術、生物醫藥等加快發展的一批新興戰略產業,將會鼓勵外資進入。外資企業應高度關注當前中國推動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的政策風向標,及時調整策略,以適應不斷變化的中國市場的大環境;而本土企業則不能因為取得了一些小成果就沾沾自喜,應該抱有虛心的態度,不斷吸取外資企業領先的技術和先進的管理模式,快速提高自身實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