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科瑞石油裝備有限公司近年來生產的游梁式抽油機遠銷國外。資料圖片
日前,三一重工和中聯重科不約而同地正式啟動H股計劃。中聯重科董事長詹純新和三一重工總裁向文波分別表示,此舉是為下一步國際化戰略搭設海外資本平臺。專家認為,三一重工和中聯重科積極謀劃拓展海外市場并非個案,目前,國內裝備制造業正在加快“走出去”的步伐,而且“走出去”的形式更加多樣,已經從簡單的產品輸出,逐步發展到技術輸出、品牌輸出、資本輸出等多種形式。
上市不為籌錢?
詹純新透露,按照規劃的目標,到2015年,中聯重科的銷售收入有50%都將來自國外。在他看來,有了資本平臺之后,在海外擴張的過程中就可以以定向增發、持股等方式實現收購,而不需要直接付現金,這不僅能實現快速擴張,而且也將在一定程度減少其中的風險。
向文波則認為,“資本平臺的搭建提升了企業國際化資源的整合能力,有助于實現企業、產品和市場‘三位一體’的真正國際化。”
北京天華咨詢公司機械行業研究員謝華向本報記者表示,通過這種海外資本市場的布局,企業不僅獲得了新的資金來源,更重要的是以資本平臺的運作打開了更廣闊的市場。香港作為背靠內地面向全球的金融市場,除了為企業籌措資金外,更大的意義則在于可以幫助企業拓展國際市場,樹立國際品牌形象。
業內認為,類似做法在國際上已很普遍。例如,美國裝備制造業巨頭卡特·比勒在鄰國墨西哥也上市了,如果單從融資需求來看,意義并不大,但在上市之后,通過資本平臺的運作,迅速打開了新的市場。“國內裝備制造企業借鑒這種做法,表明裝備制造企業‘走出去’已經上升到一個新的高度。”有專家評價說。
“走出去”,繞不過的檻?
國內裝備制造業“走出去”的背后有著強大的動力源泉。專家分析說:“通過‘走出去’,既可以拓展市場,又可以充分吸收利用全球的技術資源和管理優勢,提升企業整體的競爭力。”
以石油裝備業為例,目前,世界主要原油生產國特別是石油輸出國,大多不具備石油裝備的制造能力,長期依靠國際市場采購。發達國家的石油裝備價格很高,不但一些亞非拉產油國在尋找替代的貨源,一些發達國家的石油公司為了降低成本也在尋找替代的貨源。中國石油石化設備協會常務副理事長趙志明認為,一些用量較大的設備如井口裝置、采油樹、抽油機、潛油泵、石油工具、石油管材等都是我國成熟產品,國內石油裝備業具備了“走出去”的條件。一家石油裝備企業負責人告訴記者:“具備了實力,當然愿意‘走出去’。反過來,‘走出去’又能進一步提高我們企業的整體實力。”
謝華認為,雖然以三一重工為代表的裝備制造企業在國內市場表現不錯,但從長遠來看,海外市場決定著企業未來的發展空間,也決定著能否成為世界級的企業。實際上,“走出去”不僅僅是拓展市場的需要,更是成為世界級企業繞不過的檻?;蚴腔诖丝紤],近年來,裝備企業紛紛“走出去”,廣泛開展技術合作,并逐步在海外建立制造基地甚至是研發基地。
有專家認為,綜合配套水平偏低是制約我國裝備制造業“走出去”的一大瓶頸。比如一個石油項目,需要從勘探到開采、煉化一整套設備。而國內石油裝備企業大多僅能制造其中的部分設備,這限制了企業“走出去”的步伐。
民族證券機械行業分析師符彩霞認為,我國裝備業目前存在的突出問題主要是:基礎產業薄弱,基礎配套能力比較弱,大量基礎零部件依靠進口,整個裝備制造業過于分散,產業集中度太低。在“走出去”的過程中,也能倒逼裝備行業解決這些累積的問題,逐步改變以“要素投入支撐”的發展方式。
“走出去”,穩為先
謝華認為,裝備企業“走出去”,不能順大流、追時髦,而要考慮自身的實際情況,既要積極又要穩妥。
中國機械工業聯合會的專家表示,裝備企業“走出去”一定要充分結合自身優勢,可以通過收購有品牌、技術、資源和市場的國外企業,進一步拓寬國際市場,提升企業的國際綜合競爭力。此外,單個企業“走出去“的力量有限,通過國內企業在“走出去”中的聯合,通過實施“大聯合、轉機制、跨越式”戰略,將自身的海外優勢與國內企業集團的產業優勢有機結合起來,有利于形成生產經營和資產經營相結合的跨越式發展之路。
還有專家提醒,“走出去”要與“請進來”緊密結合。企業通過引進行業的全球領先者,并與之緊密合作和有效競爭,發展開放式企業文化,培養核心技術和可持續發展能力,提升企業的品牌價值,才能為進進一步“走出去”打下扎實基礎。
國家發改委副主任、國家能源局局長張國寶日前也再次強調,裝備制造業要有主動參與國際競爭的思維意識和全球化視野。“一方面,我們已經形成了巨大的產能,必須‘走出去’,到國際市場中去求生存、謀發展;另一方面,經過改革開放以來30多年的發展,我們已經具備了相當的實力,有‘走出去’的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