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在自主創新戰略的指引下,我國的科技創新能力不斷提高,創新成果不斷涌現,科技創新在經濟、社會發展中的重要支撐作用也越來越顯現。但是,科技成果轉化率低及產業化水平不高的問題仍比較突出,而現行的科技評價體系是造成這一問題的主要原因之一。調整科技評價“指揮棒”,推動科研更多與社會需求相結合,促進科技成果產業化,顯得愈發迫切!
要改革高校和科研院所“論文導向”式的考核評價機制。現在,論文數量幾乎是衡量研究者學術水平以及確定福利待遇的唯一標準,這不但使研究者忽視科研成果和技術成果的推廣,導致科研立項與市場需求嚴重脫節,也是浮躁甚至造假等學術不端行為泛濫的直接誘因。改變這種考核機制勢在必行,特別是在應用科技研究中需增加成果轉化的要求,建立健全激勵和成果轉化利益分配機制,樹立有利于科技成果轉化的新導向。
要建立激勵企業技術創新的機制。企業是市場競爭的主體,也是技術創新和應用的主體。然而,我國約九成企業集團仍將模仿作為企業研發基本戰略,國有企業創新動力不足,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是評價指標不利于企業創新積極性的發揮。在現行的國有企業考核體系中,資產的保值增值以及當年利潤的實現是最主要的考核指標,而沒有包括技術成果以及技術成果帶來的無形資產增值。因此,要加大力度激勵國有企業自主創新,把企業獲得的技術能力列入企業績效,鼓勵企業注重技術創新和成果轉化。
要增加政府財政對創新成果轉化的獎勵和扶持力度。一項科研新成果在技術上領先并不代表成功,只有得到市場認同才是真正成功。這一轉化過程迫切需要扶持,而加大政府采購力度是最有效的,這也是世界各國的通行做法。現在,我國也制定并出臺了這方面的政策,但由于缺乏相應的標準以及執行力,并沒有很好地落實,急需進一步完善相關的法律法規和激勵措施,并切實嚴格執行。
科技評價體系是科技管理體制的重要組成部分,科學有效的科技評價體系對于更好地激發科研人員的科技創新潛力、營造科技創新環境、推進國家創新體系的建立具有重要的意義。可喜的是,目前國內一些地方和部門已經在建立多元化的科技評價體系方面進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和嘗試,這必將有效地推動科技成果產業化進程,為加快建設創新型國家提供制度保障。
本篇文章來源于 科技網|www.stdaily.com
原文鏈接:http://www.stdaily.com/kjrb/content/2010-09/02/content_22554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