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業教育的特點是“以服務為宗旨,以就業為導向”。職業的發展影響到職業教育的改革,彩鈴編輯師、健體塑身指導師、房地產經紀協理師等一大批新職業的出現,對職業教育的專業設置和調整提出了新課題、新挑戰。
職業院校怎樣適應經濟社會發展需求和職業發展的需要,既靈活調整專業結構,又不盲目跟風、一哄而上?專業調整怎樣處理新興專業與傳統專業的關系?既保持專業特色又與時俱進?這些,都值得深入研究和探討,從實踐中逐步找到答案。本版圍繞“新職業與新專業”這一話題,刊發報道、言論和專家觀點,以期從一個新的角度關注職業教育的改革和發展。
——編者
自2004年以來,國家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已向社會發布了12批共計122種新職業。新職業的產生,成為就業的新風標,引導著就業風向。
對于社會需求的出現,職業院校的反應往往最快。但據相關統計數據表明,與新職業和新技術相對應的職業人才大多緊缺,給廣大職業院校提出了新的挑戰。職業院校應當如何應對不斷涌現的新職業與新技術呢?
緊盯生活熱點
新開專業覆蓋近80%新職業
日前,在重慶南坪人才市場,一些新穎的職業進入求職者的視線,如社區文化專員、游樂場景造型師、家庭保障規劃師、居間人等。但這些職業拋出每月萬元高薪卻乏人問津,而傳統的文秘等崗位又出現數百人競聘一個職位的狀態。
“社區文化專員,游樂場造型師具體干什么?”不少求職者搖搖頭與這些職位擦身而過。“這些新職業都是隨著相應產業的發展而誕生的。”招聘企業介紹,如社區文化專員職位,就是因為隨著生活水平越來越高,越來越多的小區出現,如何讓業主生活得更舒適是物管企業要考慮的問題。而家庭保障規劃師和居間人,都是保險事業和股市紅火催生的新職業。
“普通教育目前沒法直接培養這樣的新興職業人才,這方面的從業者主要還是從職業院校培養。”重慶市人才交流中心相關人士表示。
與新職業和新技術相對應的職業人才大多緊缺,給廣大職業院校提出了新的挑戰,很多職業院校紛紛開設了與新職業相對應的新專業。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像寵物養護與疫病防治、人物形象設計、老年服務與管理等比較生活化的專業課程正在進入職業院校課堂。
2010年秋,中職入學新生將使用教育部公布的《中等職業學校專業目錄》,其中新增85個專業,“動車組司機”、“咖啡師”、“寵物訓導師”等時髦新職業都在其中。教育部職業教育與成人教育司司長葛道凱說,目前的中職專業目錄是十年前編制的,目錄專業設置老化,針對性差,已經不能反映經濟社會發展變化,不能充分體現產業發展的需要,因此進行了修改。
據介紹,國家陸續公布的122個新職業中,中等職業學校專業新目錄有102個專業,覆蓋了其中的96個新職業,覆蓋面近80%。一些新出現的“職業雛形”,比如“彩鈴、彩信編輯員”、“家具涂飾工”、“房地產經紀協理”等,既不是國家職業大典內的職業,也不是行業設定的特有職業,但是在社會上已經形成一定就業群體,又是該專業中職畢業生的實際就業去向,此次修訂也給予采納。
“設置新專業絕不只是簡單地更新專業名稱,關鍵在于專業內涵的建設。”教育部職成司相關人士表示,新專業設置以后,學校的教學活動應該怎樣與之配合開展,評價體系應該如何及時跟進等,這些都是職業院校在設置新專業之前就需要細致周密考慮的。
就業才是硬道理
與市場“零距離”才有生存空間
前幾年,北京工業職業技術學院開設了法律事務專業,由于首都高校高端法律專業人才充足,畢業生幾乎到了走投無路的地步。后來,學院將專業設置改為法律文秘(速錄),以適應公司企業等事務性工作,學生就業隨即有了轉機。目前,學院該專業90%的畢業生進入法院和檢察院擔任書記員。
從培養法官、律師到培養法律速錄、書記員,學校對自己的培養模式會不會有種失落感?學院招生辦負責人表示,職業教育不能成為一種層次教育,而應該成為一種類型教育。職業教育以就業為導向,其專業設置完全以社會對人才需求為依據。“我們培養的學生順利就業是專業調整成功的重要標準。”
像北京工業職業技術學院這樣,根據首都經濟社會發展需求及時優化調整專業結構,成為近年來北京高職院校的一種自覺行為。北京財貿職業學院主動適應首都現代服務業需求,逐步確立了連鎖經營管理、物流管理等與行業需求緊密聯系的19個專業;北京電子科技職業學院新校區位于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其專業覆蓋了北京市重點發展的支柱產業,實現了專業構成與開發區需求的全面對接。
人才培養模式要進行轉型,人才結構需要調整。與社會經濟契合最為緊密的職業院校能否適應這個挑戰,完成自身轉變?
“拿計算機系統維護專業來說,社會上的很多培訓班都能辦,人才過剩,所以我們主動退出市場。”哈爾濱應用職業技術學院招生就業處負責人表示,經過市場調研,發現工程測量技術、道路橋梁工程技術專業的學生很受歡迎,所以該校今年增設這兩個招生專業。
對于職業院校而言,每年都有新開設的專業,也有專業在招生計劃中消失。專業設置靈活成了職業院校的一個顯著特點。
“專業不求大而全,只求專而細。”北京市自動化工程學校是以理工為主的中職學校。宣傳部部長狄青表示,專業細分化、錄取隨時調整是職業學校設置專業的特點。該校去年開辦了質量檢測員專業,如果今年報名人數充足就可以開課。去年,質量檢測員專業計劃招收100人,錄取期間發現報考的人數非常多,結果共錄取了150人,減少了相對冷門的專業計劃。“職業教育以就業為導向,必須具有靈活性。”
某民辦本科高校負責人分析說,在全國考生人數逐年減少的形勢下,處于招生末端的職業院校面臨著空前的壓力,他們培養的人才只有與市場“零距離”才能有生存空間,而專業設置圍著市場轉便成了唯一出路。“這種靈敏的市場嗅覺非常值得某些公辦本科高校借鑒。”這位負責人說。
適應社會發展需求
有特色才能實現專業可持續發展
前不久,是高職院校網報志愿的日子。身為湖北省職業技術學院院長助理的田壽永走到哪里都想“推銷”自己學校的專業,“醫療美容技術專業是學校去年新開設的,是朝陽專業,你可以讓孩子考慮填報……”
“當下,營養護理、身體健康、閑暇娛樂、體育健身、衣著服飾和家庭幸福等問題越來越被人重視,這些專業就是瞄準此類需求來打造專門人才。”田壽永告訴記者,人們的需求出現多樣化,“愛美之心常有”,加上生活工作節奏加快,“亞健康”人群增多,“有了病上醫院、亞健康就美容”成為新潮,湖北職院新設的醫療美容技術專業應運而生。2009年第一屆招生就達到139人,經過一年多學習,70%學生已拿到初、中、高級美容師證書,不少學生已萌發創業的念頭,積極進行準備擬開設“醫學美容店”。“此類專業的畢業生就業范圍比較廣,市場適應能力比較強,很多人都自主擇業、自主創業了。”田壽永說。
“除了生活方式的變化,社會建設和發展方式轉變也是湖北職院調整專業的依據之一。”近年來,湖北職院整合教育資源,新設了建筑技術、動漫游戲設計、數字媒體技術等專業,加強了數控技術專業等的投入,取得良好成效。
在專業設置上與市場和社會需求之間,職業院校如何不出現錯位和空當?在學科建設和市場需求之間,學校如何進行更好地調整?
最近,教育部副部長陳希在吉林調研高職教育改革發展時強調,高職院校的專業應具有鮮明的職業指向,其畢業生在企業不可或缺。高等職業院校只有找準其畢業生就業崗位的空間,形成特色與優勢,才能保持活力,實現可持續發展。
“職業院校應根據就業和經濟社會發展需要來辦學,找準自身的定位和特色。”教育數據公司麥可思總裁王伯慶認為,職業院校在設置新專業的時候,不能看哪個新職業“熱”,就跟風設置哪個。職業院校在進行新專業設置的時候,一定要結合學校自身的定位和規劃,并結合國家的相關政策和當地經濟產業的發展需求,避免低水平的重復建設。
如何做到這一點?王伯慶認為,職業院校新專業除了適應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和產業結構調整要求之外,還需要跟蹤評估產業對人才的基本能力和專業技能的需求變化,從而科學調整專業、課程設置、教學方式。
此外,職業教育要給學生提供機會,保持與產業的密切接觸,把產業界人士請進大學,邀請產業界人士參加培養方案設計,讓產業需求無縫地導入課程和教學方式的改進。
來源:人民日報 時間:2010年08月20日 10時20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