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湖北武漢經濟技術開發區南下,穿越一條免費高速路,就到了武漢市面積最小的遠城區————漢南區。為了吸引更多企業到漢南區投資,漢南區買斷了(武)漢洪(湖)高速漢南段使用權,對進入漢南轄區所有車輛實施全免費。
作為武漢“車城”產業鏈延長線上重要的組成部分,漢南區的汽車零部件產業不斷發展,長利玻璃、方鼎汽配、天捷專用汽車公司等企業名聲在外,產業集群效應初顯。
近兩年來,武漢市抓住建設“兩型社會”的契機,立足各遠城區現有產業基礎形成的差異化格局,將推進遠城區新型工業化作為產業結構調整的突破口,大力發展新型工業體系,使遠城區產業集聚、專業協作、集約發展態勢日趨明顯。
今年上半年,武漢市各遠城區累計完成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同比增長34.1%,占全市的22.3%;完成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30.6%,占全市的21.7%;入駐企業累計達2563家,其中規模以上企業761家,實現就業約15萬人。
“通過技術、資本和勞動力集約,土地和資源節約,以重點項目為支撐,大力推動實施一批資源消耗少、環境影響小、帶動力強的循環經濟項目、節能減排項目和生態環境保護項目。”武漢市副市長邵為民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這樣能有效引導遠城區工業發展方式由依靠要素驅動轉變到依靠創新驅動上來。
在上海世博會未來館,武漢盛華晟公司擁有完整自主知識產權的自動跟蹤式太陽能光伏發電設備產品正在展示。據介紹,該產品設備自身能耗小、發電量提高40%、機械壽命更是長達25年之久。這家企業是武漢東西湖區海峽科技園成功引進的高科技企業。東西湖區區委書記晏蒲柳介紹說,東西湖區海峽科技園協調多個科技含量低、投資強度不高的項目退出產業園,置換土地近600畝,并將部分工業土地調整為研發用地,用于引進科技含量高、發展前景好、具備自主知識產權的高新企業,并建起高新技術產業孵化和公共技術平臺,鼓勵企業自主科技創新。
目前,該園區通過政府引導,吸引企業投資25億元全力打造萬安科技創業城、大學生科技創業城、國際醫藥研發中心等“百萬方”創業谷,占地僅350畝,卻吸納了200多家高新技術企業入駐,預計年銷售收入達100億元,成為遠城區產業園集約發展和自主創新的典范。
在積極推動產業從要素驅動向創新驅動轉變的進程中,武漢還大力做好遠城區“三化”文章。“所謂三化,就是工業園區化、園區產業化、產業集群化。”武漢市經濟和信息化委員會主任余信國介紹,武漢立足各遠城區現有產業基礎及區位、資源等方面的比較優勢,突出扶持主業發展,壯大產業集群,科學確立“一區一主業”、“一區一集群”的差異化產業發展格局,有效避免同質化低水平競爭。與此同時,他們通過加大園區基礎設施建設、優化投資環境,有序引導工業項目向園區集中,充分發揮園區產業集群、要素集聚、資源集約的洼地效應,努力形成“縱向延伸成鏈,橫向積聚成群”的產業發展模式。
今年,武漢市出臺了《遠城區工業產業結構調整指導目錄》,建立起示范工業園區考核評估體系,在財政資金、項目用地等方面鼓勵各遠城區發展新能源、生物醫藥、節能環保和新材料、高端裝備制造等新興產業,并督促傳統產業改造工藝技術、改良生產裝備、提高產品科技含量和附加值,促進傳統產業優化升級。
位于武漢市新洲區的陽邏經濟開發區,是承接武漢市中心城區重工業轉移的主要基地。近年來,隨著武鋼、武船、一冶、江南紡織等大批企業入遷并新建生產基地,陽邏步入快速工業化、城市化發展的新階段。2009年,陽邏經濟開發區以不到新洲區2%的土地面積,完成工業總產值138.3億元,創造了全區70%以上的工業增加值。
鋼鐵、化工、建材、紡織、造紙是陽邏經濟開發區的5大支柱產業,如今,10多家鋼鐵深加工與機械裝備制造企業集聚陽邏,重點企業包括武鋼江北公司、一冶集團、武船重工、重冶機械、德國西門子等。按規劃,這5大行業除與陽邏電廠在電、熱、水等方面展開循環利用外,還將在區域、行業、企業層面打造自身的循環利用模式。
來源:《經濟日報》,2010年9月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