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經濟學家來說,中國在名義經濟總量上超越日本、成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幾乎是沒有意義的。
用經濟上更重要的購買力指標來衡量,中國幾乎在10年前就已超越日本,而按名義美元計算的中國國內生產總值(GDP)超越日本的精確時刻,在很大程度上與匯率和技術性的統計修正相關。
為說明這一點,經濟學家會告訴你,如果今天用同樣的材料和勞動力在中日兩國建造相同的房子,在日本產生的GDP將是中國的三倍,因為日本的一切都貴得多。
但對非經濟學家來說,中國上升至第二經濟大國的地位是重要的(即使現在尚未實現,今年內也肯定會實現),因為這代表著全球經濟和政治實力的轉移。
這對中國政府以及它如何處理與世界其它地區的關系也是重要的,因為中國在GDP榜單上名次上升所象征的成功,將帶來更大程度的關注,以及對北京方面在世界舞臺上擔負更多責任的期望。
“長期以來,中國的外交政策一直是保持低姿態,但中國現在是全球最大出口國,第二大經濟體,還將在明年成為最大能源消費國。所有這些里程碑都意味著,中國能躲的地方越來越少了,”經濟咨詢公司龍洲經訊(Dragonomics)的董事總經理葛藝豪(Arthur Kroeber)表示。“這個國家還沒有完全準備好扮演自己的新角色,而是希望盡量拖延。”
中國已變得相當善于將本國不斷增長的經濟實力轉化為政治和外交影響力,特別是在拉美和非洲等對西方政策和利益存在怨恨的地區。
擁有全球最大外匯儲備的中國,已對美元作為全球主要儲備貨幣的角色發起挑戰,并領頭推動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等全球組織更加公平地分配席位。
但在北京,官員們堅稱,中國仍是一個發展中國家,外界不能指望中國領導全球努力或采取艱難的步驟——如削減碳排放或讓人民幣自由浮動——來應對貿易失衡。
他們指出,中國的人均GDP為大約3600美元,還不到日本或美國的十分之一、法國或英國的六分之一。
一些直言不諱的中國專家還指出,與其它國家相比,中國的增長質量較差。
“自2003年以來,中國的經濟增長一直依靠兩大支柱:出口和房地產,盡管前者給中國帶來一些現代化效益,但后者造成了不少嚴重問題,”政府背景的智庫——中國社會科學院金融研究所金融發展室的主任易憲容表示。
“房地產市場的增長是以土地資源管理不善和房地產投機為基礎的,結果就是節節上漲的房價和最終必須刺破的房地產泡沫。”
易憲容還指出,中國的收入差距相當大,而相對富裕的沿海地區和貧窮的內陸地區之間也存在地理上的不平衡。
但是,這些嚴重問題和中國領導層面對的不少其它問題,是外部世界基本上看不到的。在外人眼里,中國就是一個快速增長的經濟體,由一個不透明而且有些落伍的威權政府管理著。
“一個重要問題是,中國是否將接受伴隨著領先經濟大國地位而來的種種責任,即便它仍是一個中等收入國家,”美國康奈爾大學(Cornell University)教授、IMF中國部前主任埃斯瓦•普拉薩德(Eswar Prasad)表示。
英國《金融時報》吉密歐 譯者/何黎
中國成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
中國今年將正式超越日本,成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這象征著中國的崛起和全球經濟和政治實力的轉移。
昨日發布的新數據顯示,中國經濟在第二季度已經超過日本,原因是日本的國內生產總值(GDP)增長意外放緩。
在40余年里一直僅次于美國的日本經濟,在截至6月底的三個月期間經季節調整的年化增幅為0.4%,遠低于經濟學家們所預測的2.3%和首季度4.4%的修正后增幅。
作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中國將面臨其它大國的壓力,要求它在世界舞臺上扮演更加核心的角色,而這是北京行事隱秘的共產黨領導人不愿做的,并與中國多年來的外交政策相悖。
據日本一名政府官員介紹,第二季度日本的經濟產出為1.288萬億美元,而中國的經濟產出達到1.337萬億美元。
若用購買力這一更有意義的經濟實力指標來衡量,中國在近10年前就已經超越日本,成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
在日本,第二季度增長乏力令人質疑該國相對于世界其它地區的經濟復蘇力度。
例如,美國經濟在第二季度的年化增幅達到2.4%,德國在同一季度則實現統一以來的最大年化增幅——9.1%。
中國經濟從第一季度11.9%的同比增幅,放緩至第二季度10.3%的同比增幅,但許多分析師對此表示歡迎,認為這表明政府針對過熱經濟的降溫努力正在奏效。
英國《金融時報》 林賽•維博 東京 譯者/何黎
第二大經濟體≠第二大經濟強國
日前,中國人民銀行副行長易綱將中國稱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這表明從他掌握的上半年的經濟數據來看,中國的GDP已經超過了日本。當然由于媒體報道的不詳細,尚難揣測道易綱用的是平價購買力還是匯率GDP指標。如果按照平價購買力來計算,中國很多年前已經超越了日本,成為了世界第二。
即使按照匯率GDP來計算,中國超過日本也是在預料之中。在2009年,如果不是日元升值,而人民幣死盯美元的話,中國的名義GDP已經超過了日本。
伴隨著中國國家統計局在7月初初步核實的2009年GDP數據,中國2009年GDP增長速度為9.1%。這個數據比今年年初發布的8.7%提高了0.4個百分點。也就意味著在2009年——以去年全年人民幣兌美元的匯率平均值計算,更改后的中國GDP總量折算成美元大約為4.985萬億美元。而根據日本內閣府公布的最新數據顯示,2009年日本GDP總量折合成美元總計5.068萬億美元。據此,兩國的GDP差距進一步縮小,僅為800億美元了。
這個差距在今年上半年看來已經輕松的被跨越。考慮到今年上半年,中國經濟同比增速高達11.1%,國際貨幣基金組織預測中國經濟2010年全年能夠實現10.5%的增長率。相比之下,日本今年經濟增長率可能僅為2.4%。這意味著,中國從今年第二季度開始就已經超過日本成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到2010年全年結束,只要日元沒有特別意外的大幅升值,中國匯率GDP超越日本,排名世界第二已成定局。
應該說這是中國在國際經濟舞臺的一個重要的里程碑。但面對這種匯率GDP排名世界第二,則需要一種清醒的認知。
盡管中國的GDP在世界即將排名第二,在人均GDP這個更具價值的指標來看,中國還是沒有多少顏面的。
IMF2010年發布的數據顯示,中國2009年人均GDP達到了3566美元,排名世界第99位。而日本排名世界第16名,人均GDP 為39573美元,是中國的10倍以上。即使按照世界人均GDP8000美元來衡量,中國還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45%。
在往里面深入分析一下,中國的人均GDP還存在的嚴重的結構性問題,存在嚴重的“被人均”的現象。
一是存在的巨大的城鄉差距,直接導致占中國大部分的農村人口遠遠不到人均GDP的水平。2009年中國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175元,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只有5153元,城市居民和農民之間人均收入差距已經達到了3:1以上的比例。
二是存在嚴重的行業差距。中國行業收入差距最高與最低的比值在逐年拉大,今年一季度公布的數據顯示,最高的證券業是中國平均的5.9倍,行業收入最高與最低的比例擴大到了11:1。而這種差距約1/3是壟斷因素造成的,雖然壟斷行業的從業人員占的比重很小,但其拉高了中國的平均工資。
三是,中國貧富差距進一步拉大。據最新統計,中國的基尼系數已從改革開放初的0.28上升到2007年的0.48,近兩年不斷上升,已超過了0.5。國際上通常認為,一旦基尼系數超過0.4,表明財富已過度集中,社會處于可能動亂的“危險”狀態。這一數據意味著中國已經成為了世界上貧富差距最大的國家之一。財政部最近有一個關于財產性收入的統計數字顯示,10%的富裕家庭占城市居民全部財產的45%,而最低收入10%的家庭其財產總額占全部居民財產的1.4%。由于財富被少部分人所擁有,大部分中國人的人均GDP排名可能還在世界150名以后。
四是,存在嚴重的區域發展不平衡。1999年,東部地區人均GDP為10732元人民幣,西部地區為4302元人民幣;到2005年,東部地區人均GDP為22200元,西部地區為8970元。6年間,東西部人均GDP差距由6430元擴大到13230元,增加了1倍多。而中西部地區集中了中國更多的人口。
看到這四方面的情況,我們可以清晰的得到一個認識:盡管中國匯率GDP已經排名世界第二,但對于大多數中國人而言的人均的財富可能遠遠落在世界的100名之后。甚至有可能還低于建國前中國人均在世界的排名。
當我們看到這個結論的時候,我們有必要對這個“世界第二”保持冷靜的心態。
英國《金融時報》中文網特約撰稿人 易鵬
(注:本文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聯系郵箱:ypxm@vip.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