蒼茫的海上,9級大風狂卷,足球場大小、43層樓高的鉆井平臺巍然屹立,3000米水下鉆頭正常旋轉,一切如常。
這就是我國首次自主設計、建造的3000米深水半潛式海洋石油鉆井平臺,除了不懼風暴之外,它的作業水深可達3000米,最大鉆井水深為12000米。有了它,我國海洋油氣開采將從300米的淺海挺進到幾千米的深海;有了它,中國有望從此躍上海洋裝備制造業的高端。
這只是中國裝備制造業高端突破的一個縮影。近年來,我國結合重大工程建設和重點行業需要,大力實施國產化依托工程,部分重大技術裝備完成了“首臺套”生產,裝備制造業實現了從低到高的突破。
這只是向中國創造跨越的一個開始。雖然高端突破已經起程,可中國裝備制造業要真正昂立世界,仍需踏平許多坎坷荊棘,歷經無數挑戰和考驗。
從低到高的突破
一項有利于高端裝備制造業發展的規定近日出臺。
日前,財政部、科技部、國家發展改革委、海關總署、國家稅務總局聯合發布《關于科技重大專項進口稅收政策的通知》,從今年7月15日起,對承擔《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2006—2020年)》中民用科技重大專項項目(課題)的單位進口國內不能生產的關鍵設備、零部件、原材料,免征進口關稅和進口環節增值稅。這項政策旨在扶持國家重大戰略產品、關鍵共性技術和重大研究開發,將有力地促進高端裝備制造業的發展。
高端裝備制造業指的是現代制造業的高端部分,是為國民經濟各大行業提供先進技術設備的產業,是各項工業技術、信息技術及各類新興技術的集成載體,它的發展直接關系到各個行業的產業升級、技術進步。所以說,向高端延伸,從高端突破,搶占高端領域,是選擇,是決策,更是戰略。近年來,我國相繼出臺了一系列調整振興鼓勵政策措施,高端裝備制造業發展環境不斷優化,產業創新能力明顯增強,科技水平大幅提高,從低端到高端的突破在許多領域展開。
7月8日,我國自主研發、設計和建設的世界首個特高壓直流輸電示范工程————四川向家壩至上海±800千伏特高壓直流輸電工程投運,在電壓等級、輸送容量、送電距離、技術水平等方面創下世界之最,國產化率為67%。去年初,晉東南—河南南陽—湖北荊門1000千伏特高壓交流輸電示范工程建成,國產化率達90%,2009年實際送電84億千瓦時。這兩項工程的建設,讓我國占據了國際高壓輸電技術裝備的制高點。
1000兆瓦超超臨界火電機組自控系統通過國產化驗收,當今世界單機容量最大的三峽工程70萬千瓦水電機組實現自主研制,我國自行研制的世界最長72米臂架混凝土輸送泵車、最大直徑11.22米盾構機、超重型雙立柱數控落地鏜銑床、超大型露天礦用挖掘機、1000兆瓦超超臨界風冷汽輪機、3兆瓦海洋風電設備等一大批產品達到或領先世界水平……
從“首臺套”到“首批次”的提升
細心的人會發現,在描述中國裝備制造業從低端走向高端時頻繁出現這樣一個關鍵詞:首臺套。
毋庸置疑,在激烈的國際競爭和強大的技術壁壘面前,中國裝備制造領域里的產學研攜手,合力攻關,歷盡艱辛,多次實現了“首臺套”的突破。“首臺套”的誕生,是中國裝備制造業實現高端突破的標志。
然而,“首臺套”隱含的意義同樣值得挖掘和思考。“‘首臺套’現象,說明中國高端裝備制造業呈現的是單點開花、局部突破的態勢。”中國機械工業聯合會執行副會長蔡惟慈說,這說明我國高端裝備制造業尚未形成較強的制造能力,與世界強國的差距依然很大。
蔡惟慈說,能做出“首臺套”不一定能做出“首批次”,如第三代核電用的大型鍛件,能做出第一件,并不意味著能做出第二件、第三件;能做出單機不一定能夠成套生產。又如百萬噸乙烯裝置,由于其設計在外,工藝路線復雜,我們只能“點菜”制造,單機突破。因此說,“首臺套”在一定程度上實現了高端裝備制造“零”的突破,如果不能變成“首批次”,國產高端裝備“少”的局面仍無法根本改變。蔡惟慈強調,裝備制造產業鏈條特別長,煉鋼、澆鑄、鍛造、熱處理、冷加工……還涉及設計、工藝、管理等諸多方面,只有掌握產業鏈條上各個環節的內在規律,才能實現從“首臺套”到“首批次”的提升。這是一個復雜的過程,需要多年的開發經歷和制造經驗積淀,非一日之功。
改革開放30多年來,中國制造崛起的速度之快、增幅之大、勢頭之強舉世矚目。目前,中國制造已占全球制造業的14%,位居世界第二位;在22個工業大類中,7個大類的產業規模躍居世界第一;210多個工業產品總量居世界首位;工業產品出口占全球貿易額的12.7%,是世界第一大工業品出口國。但中低端是我國在全球制造產業價值鏈上的位置。機床產業最為典型。“好東西還太少”,中國數控機床工具工業協會常務副理事長吳柏林感嘆,在連續8年成為世界機床第一大消費國和第一大進口國之時,去年我國機床產業產值也躍居世界第一,但高檔數控機床仍要依賴進口,中高檔數控機床的數控系統和功能部件主要來自境外。
“首臺套”難以變成“首批次”還有一個原因,我國擁有世界上數量最多的機床制造廠家,但缺少著名的跨國機床集團和世界級的“精、特、專”小巨人企業。缺少這樣的企業,整個產業的核心技術水平、自主創新能力和資源整合能力就薄弱。
這些事實和現象都說明,加快中國制造向高端調整和升級,努力夯實高端產品競爭力迫在眉睫。
從“制造”到“創造”的跨越
對于中國裝備制造業而言,要突破高端、站穩高端,根本路徑是快步向中國創造跨越。這里講的“創造”,是“創新”與“制造”的集合。
大力實施再創新工程,是一條現實的創新路徑。我們知道,整機依賴進口、關鍵功能件和核心零部件依賴進口是我國高端裝備制造業的現狀,在這種情況下,原始創新要搞,但難度大。中國機械工業聯合會顧問陸燕蓀說,在引進、消化、吸收的基礎上再創新,可以比較快捷地掌握核心技術,制造出高端裝備產品。
讓企業真正成為創新主體,是提升裝備制造業創新能力和水平的關鍵。吳柏林說,現在一些重大裝備研制講求結成產學研聯盟,這是件好事,但一定要突出企業在聯盟中的主體地位,否則“可行性報告”就可能偏離市場、偏離需求、偏離產業,成為“可批性報告”。
注重提升制造能力和競爭力,也是破解“首臺套”窘境的關鍵之一。“就高檔數控機床而言,要以需求為導向,以主機為牽引,以數控系統和功能件為支撐,全面提高制造競爭力。”吳柏林強調,重視和鼓勵零部件和功能件的研制,只有弄清藏在機器內部的“技術奧妙”,才有可能造出完美整機。
擴大實驗條件投入,夯實高端裝備制造業基礎。蔡惟慈說,現在國家花在裝備制造業上的投資并不少,但相當一部分都投在了廠房、加工設備,往研究實驗裝置投得不多。要重視研究中心和實驗室的裝備建設。這些投入雖然不像加工設備投入那樣能迅速轉化為產能,但這種慢功夫是在打地基,夯基礎,能夠厚積薄發。他同時強調,要重視培養高水平的開發隊伍,重視積累研發和制造經驗。
大力開展示范工程。從一定意義上講,高端裝備制造產業的成長取決于用戶支持與否。“首臺套”肯定不成熟,有差距,但必須在應用中持續改進。示范工程是“首臺套”推廣應用的良好途徑。現在,國家已推出了不少示范工程,還要擴大范圍,把重點放在汽車制造核心零部件上。同時,業內專家建議設立用戶風險金,鼓勵“首臺套”盡快應用。
如果說以上都是在面上的嘗試,那更應該重視深層的探討,才是治本之策。比如,必須轉變觀念,把著眼點從對規模總量速度的追逐,轉變為核心競爭能力的提升。這種轉變將直接關系到我國經濟結構調整和轉變發展方式的進程。再比如,重新思考我國的制造產業體系,重視基礎能力的提高和制造經驗的積累。這就像解數學題,如果沒有真正掌握原理,也可能會解一兩道題,但要舉一反三、融會貫通就不行了。
“中國裝備,裝備中國”,是我們的夢想。眼下我們能做的是,立足我國制造業基礎,瞄準全球生產體系高端,大力調整結構,升級產業,努力實現核心技術自主化、高端產品國產化、出口產品高附加值化。
文章來源:《經濟日報》,2010年8月1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