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1日,世界經濟論壇主席克勞斯·施瓦布在南開大學發表《解析全球競爭力》專題演講。
在以“推動可持續發展”為主議題的本屆達沃斯論壇上,“通過科學技術提升競爭力”作為四個分議題之首,是與會專家、企業家熱議的話題。身為此次論壇議題組組長,南開大學副校長、經濟學教授佟家棟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言簡意賅地指出:科技創新是“可持續發展”的核心驅動力。
事實上,強調科技的作用是歷屆達沃斯年會不變的主題。佟家棟認為,雖然在不同的歷史時期具有不同的表現形式,但“科技創新”一直被作為提高生產力的有效手段,是人們尋找經濟增長動力源的基礎性因素,也是人們始終把它作為重要研究課題的原因。科技進步能夠以“四兩撥千斤”的效率,推動經濟的大發展、大繁榮,更重要的是它使人類發展的理念得到革新。比如,過去人們認為生產出實物才是經濟進步,現在人們則更重視追求高效的生產方式、便捷的生活方式、更高的生活質量。
世界經濟論壇主席克勞斯·施瓦布曾公開表示,中國的創新能力一直被低估,他呼吁世界應該更多關注中國的創新產業。對此,佟家棟認為,中國在創新能力的發掘方面,優勢和劣勢并存:優勢在于中國作為一個發展中大國,善于集中力量加大投入攻克難關,支持技術發展,尋求技術創新,這一能力是西方很多國家難以具備的。從這意義上,施瓦布的觀點確有道理。但另一方面,發展中國家只有經濟發展達到一定階段后,技術創新才有基礎。因此我們不能盲目說自己已經與西方國家站在同一起跑線上,我們應客觀看待自己的能力和實力,在強調獨立自主的基礎上,借助現代信息交流,學習借鑒西方先進的科技創新理念和方法。改革開放以來,我們在向工業化前進的過程中,始終注重推動科技進步和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用先進技術改造傳統產業,培育了一批有自主知識產權和知名品牌、國際競爭力強的優勢企業,建設起一批具有國際水平和帶動能力的現代產業集群,促進了我國由制造大國逐步向制造強國轉變。在新的發展階段,大力促進科技創新也是從根本上解決我國資源環境約束、適應國際需求結構調整和國內消費升級的變化,全面提升國民經濟發展質量、效益和國家競爭力,促進經濟可持續發展的戰略重點。
歷史的經驗證明,每一次經濟衰退之后,科技創新都能夠取得新的突破,并由此帶來一輪新的經濟增長浪潮。佟家棟說:“本次達沃斯論壇之所以深入研討此課題,就是試圖在國際金融危機后,找到經濟增長的新的驅動力。因此上,如果科技創新能夠成為一種態勢或潮流,那么一個新時代的到來就是可以預見的。西方國家在經濟危機后,試圖從傳統科技中找到重要推動力,并朝著低碳經濟和綠色經濟方向探索,期待以此來推動整個經濟發展甚或產生一場新科技革命。但這種嘗試需要時間,在沒有積累到一定階段的時候,劃時代的推動力是難以形成的。
佟家棟告訴記者,在本屆達沃斯論壇公布的一份“科技先鋒”名單上,來自5大洲13個國家的31家公司上榜,這些公司經營的領域預示出現代科技創新的共同發展趨勢。從全球來看,目前的科技創新主要集中在幾個領域,如生物技術、信息技術開發,能源的節約使用,新能源的開發利用,環境保護、修復和再生,健康經濟發展等。這些都是目前新科技革命的主攻方向,這些領域的技術創新將使人類擺脫自然條件的限制,減少對自然的依賴。
9月11日,克勞斯·施瓦布在南開大學為青年學子解析全球競爭力時表示,中國大陸在全球金融危機下實現了經濟的快速發展,國際競爭力的進一步增強,在《2010-2011年全球競爭力報告》的排名中,中國已由去年的第29位上升至第27位。與金磚四國中的另外三國相比,中國無論是從總分數還是從排名,都遙遙領先。“在過去的20年里,中國已漸漸地融入了世界,通過全球化、工業化等政策擺脫了貧困,但仍存在著發展不均衡等社會問題。”克勞斯·施瓦布說,“作為中國較為發達的城市之一,天津就已進入了創新型發展階段,技術創新將是未來發展的主要動力。”佟家棟說:“科技創新是現代產業的重要支撐,可以說天津經濟發展的每一步都是科技部門和企業、產業之間互動的結果。”他認為,推動科技創新是一項系統性的工作,包括對教育的重視和投入、人才引進和培養、科技創新機制的建立和完善,以及科技創新環境的營造等等。
佟家棟說:“高校是科技創新的基地,據教育部統計,近幾年來高校對國家科技創新、技術發明和知識創新的貢獻占到總體的75%以上,稱得上是科技創新的主角。高校不僅僅出創新成果,更重要的是創新人才的培養。現在的問題是如何使高校的科技創新真正變成現實生產力,變成經濟增長的重要因素。從這方面講,我們與國外高校比較還有明顯的差距,科技成果轉換機制需要進一步完善和強化。目前我們還沒有很明確地劃出高校與企業在科技創新上的職能界限,沒有明確二者關系,也無法實現很好地對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