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今年7月中國“新興能源產業發展規劃”出臺,政府明確表示將在新興能源產業直接增加投資5萬億元人民幣之后,剛剛制定的“十二五”規劃再一次聚焦新能源,使之當之無愧地成為我國十二五期間及未來一段時間的發展重點。
其實新能源產業的“熱”現象并不令人意外。
相比傳統能源,新能源普遍具有污染少、儲量大的特點,對解決當今世界嚴重的環境污染問題和資源具有重要意義。新能源的開發與利用將降低人類對石油、煤炭等礦物燃料的依賴,有效遏制全球變暖,并減少環境污染,改善人類生活環境。同時,新能源的開發利用可以帶動該領域相關產業的發展。
中國在發展新能源領域已經取得非常大的進展,在多個領域世界排名第一。到2009年底,我國風電、太陽能發電裝機分別達到了1758萬千瓦和23萬千瓦,相比2000年分別增長了51倍和7.7倍;核電引進建成910萬千瓦,在建容量達到2000萬千瓦,預計2020年可實現7000萬千瓦目標。所有這些數據都表明,未來我國新能源產業仍將保持快速發展的勢頭。
但如此的“快速發展”卻掩蓋不住另一個事實:我國在新能源領域的裝備自主化程度并不高。
在新能源領域,各產業過度依賴成本優勢,部分產業高度依靠外需市場,多數產業以加工制造為主,擁有的自主化技術并不多。例如風電,全球風電領域技術已基本成熟,對于整機的裝配制造技術,國外已向我國進行了廣泛轉移。目前,我們只對少數風電設備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由于不能掌握設計原理性技術,也無法掌握關鍵技術,特別是核心技術,這導致國產設備可靠性、效率與國外設備相比還有很大差距。新能源裝備中的關鍵零部件及關鍵原材料不能自主化,不僅會流失新能源設備中的大量利潤,而且會嚴重制約我國新能源產業發展。而以當今全球的形勢來看,新能源技術很有可能會成為未來拉動全球經濟以及衡量國家地位的重要砝碼,甚至有可能會成為國與國之間“抗衡”的重要手段,對于如此重要的“命脈”,裝備自主化尤其是核心裝備的自主化是我國新能源產業發展的重中之重。
值得欣慰的是,10月24日,我國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核安全級數字化控制平臺研制成果在京發布,這標志著我國在核電站“神經中樞”——核電數字化儀控系統領域的研發取得重大突破性進展。
核電站數字化儀控系統可粗略地分為非安全級數字化儀控系統和非安全級數字化儀控系統。北京廣利核系統工程有限公司應用我國自主研制的HOLLiAS-N DCS系統平臺,在國內率先實現了核電站非安全級數字化儀控系統的設計自主化、設備國產化和工程本地化,但安全級數字化儀控系統卻始終被國外技術壟斷。如今發布的核安全級數字化控制平臺研制成果由國內企業獨立研發,具有完整自主知識產權。該平臺的設計和開發嚴格遵循核安全法規和標準的相關要求,各項性能指標均達到或超過了國外同類產品,填補了國內空白。
這不僅是核電領域的一次重大突破,同時也為我國新能源產業實現核心裝備自主化注入了一支“強心針”。在亂花漸欲迷人眼的紛繁“熱市”中,國內的企業依然需要靜下心來,再接再勵研制自主化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