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潔十二步
黃杰夫
上周五,在由中國人民銀行、天津市政府主辦的首屆全球低碳金融高層論壇上,央行副行長易綱指出,通過在碳排放配置限額下進行的碳交易,市場可大大提高效率,減少整個社會的減排成本,而金融機構在碳交易中將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不論歐洲還是芝加哥的碳交易所,銀行、基金管理公司、金融機構,都是參與碳交易的主要機構、做市商,也是價格發現者,金融機構在碳交易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
在這個論壇上,芝加哥氣候交易所創始人桑德爾博士,就基于二氧化碳排放強度指標的金融市場的設計,發表了演講。
去年11月,中國政府宣布,決定到2020年全國單位國內生產總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作為約束性指標納入“十二五”及其后的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中長期規劃,并制定相應的國內統計、監測、考核辦法加以落實。
有了對企業約束性的這類碳強度指標,如何設計市場機制,產生指標的交易呢?
桑德爾博士回顧了市場機制發展的幾個里程碑。從股票市場,到有形的商品期貨交易(小麥、玉米、棉花等),再到無形的商品交易(利率、二氧化硫、二氧化碳),這些金融市場的設計和運作,從歷史發展的角度看,有很多共性。
桑德爾博士把它們總結為十二個步驟。將這十二個步驟用于設計中國的碳強度金融工具,桑德爾博士特地起了個新名字:Clean Dozen (清潔十二步)。
首先,從金融工具設計的角度,要清晰地定義所交易的商品。“碳強度單位”(carbon intensityunit,簡稱CIU)作為一個可交易的合規工具(complianceinstrument),像股票和商品交易一樣,交易物的實質,是法律意義上的“所有權憑證”(evidence ofownership)。碳強度可以理解為某個地區、某個行業單位GDP的二氧化碳排放。而對某個工廠,碳強度可以理解為單位物理產出(每噸鋼、每噸水泥、每度電等)所產生的二氧化碳。CIU的最終設計,要和政府的國內碳市場試點的具體原則相匹配。
接下來,桑德爾博士就其它步驟,包括交易監管制度、排放基線的定義、排放限額確立、指標分配和排放檢測、A型指標和O型指標的統一(見本人以前專欄)、CIU的清算和結算體系、指標拍賣機制和價格發現、CIU交易的相關會計和稅務處理、國內和國際碳市場聯動等,做了簡要介紹。
他特別強調,作為這12個環節之一的金融交易所,在這次華爾街百年一遇的金融危機中,獨善其身。
四周以前,桑德爾博士出席了芝加哥大學的一次學術活動并發表演講。會上,百歲老人、芝加哥大學科斯教授(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告訴桑德爾博士,下一個亞當斯密應該是中國人。
在中國,利用市場機制,來控制二氧化碳排放的增長速度,是一場全新的、變革性的探索和實踐。
桑德爾博士的“清潔十二步”也許可以提供一個藍圖。希望它能給就在我們身邊的中國那位亞當斯密一些創作和實踐的靈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