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新服務業的缺失已經成為制約科技經濟結合和科技產業化的重大問題。發展創新服務業,提升高新技術產業和傳統產業的創新能力,促進產業結構調整和區域發展平衡,是一個需要認真研究的問題。”
日前,全國政協教科文衛體委員會主任、中國科學院院士徐冠華結合我國產業發展現狀,發出發展創新服務業的呼吁。在他看來,提高科技型小企業存活率和傳統產業的競爭力,改變我國多數企業長期處于價值鏈低端、產業發展經常受制于人的狀況,發展創新服務業是一條現實而有效的路徑。
彩電業折射我國產業頑疾
我國彩電業的發展經歷了曲折的過程,而這一過程中反映出的問題說明了發展創新服務業的重要性。
據專家介紹,上世紀80年代,我國為了培育以陰級射線管(CRT)為基礎的彩電業,耗費了大量資金引進技術,形成了包括彩管、玻殼、整機在內的比較完整的產業鏈。當時我國彩電業95%以上的零配件都可以自主生產,成為引進技術成功的典型。
然而,上世紀90年代,平板電視異軍突起。到2008年,平板電視的市場占有率已經遠遠超出CRT電視,我國八大彩管廠處于困難的境地,彩電業又回到了從國外進口的局面,80%的價值鏈被跨國公司占據。
從2009年開始,日本、韓國企業原來嚴密封鎖的平板顯示技術開始對我國放開,甚至高世代液晶面板生產線也向我國放開。人們猜測背后的原因,一種可能是我國液晶面板企業開始掌握大尺寸液晶面板生產技術,跨國公司為了保住市場占有率不得不放開技術;另一種可能是,他們又將拿出新的撒手锏,推出新的顯示產品,使整個行業重新洗牌。
我國彩電業的發展歷程雖然曲折,但很有代表性。徐冠華認為,應認真吸取彩電業發展的教訓,“它反映了我國對于彩電業發展方向的判斷、發展戰略的部署、發展趨勢的研究以及面向市場的前沿技術開發存在嚴重問題。而這些工作不能靠一家企業來完成,也不能僅靠政府的力量來實現,而應該是政府引導下市場化中介機構的重要職能”。
從我國的傳統產業來看,很多都面臨著資源能源消耗高、勞動密集、附加值低、長期處于價值鏈低端的尷尬。徐冠華認為,傳統的生產加工型企業規模普遍偏小,缺乏核心技術,也反映出我國科技創新鏈條的缺陷,反映了創新服務機構特別是公共研發機構的缺失。
創新服務業內涵豐富
徐冠華認為,彩電業和眾多傳統產業的例子證明了創新服務機構在我國技術創新體系建設中的重要作用。如果有一批創新服務機構能夠在產業發展過程中面向市場進行技術研發,研究產業發展趨勢,協助政府制定產業發展前瞻規劃,幫助企業進行知識產權積累和營銷策劃,產業的發展就會少走一些彎路,形成更大的市場競爭力。因此,無論是高新技術產業還是傳統產業,都需要創新服務業的支撐。
在徐冠華看來,創新服務業的內涵非常豐富,不僅包括創業孵化機構、科技中介機構、生產力促進機構,還包括公共技術平臺、戰略咨詢、信息服務、人才獵頭等各個方面。與創新服務業相比,過去常說的科技服務業內涵較窄,服務對象是科學技術的研究發展,機制上更多是政府行為;科技中介服務存在創新前端和后端的服務缺失,沒有面向研發和市場營銷的服務;生產型服務業涉及面廣,但比較空泛,邊界模糊,很難專門對其中服務創新事務的部分制定優惠政策。
當前,地方政府往往把精力集中在招商引資上,在科技中介機構建設、產業鏈培育、前端面向市場的研發以及后端商業模式的推進等方面并沒有有效的服務,僅靠中小企業在激烈的競爭中掙扎,因此造成了企業存活率低,企業利潤率難以提升、研發創新能力不足等問題。而創新服務業的發展能有效解決這些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