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搶占經濟科技制高點,決定國家的未來。
十七屆五中全會審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的建議》中,把培育戰略性新興產業列為各項工作的重中之重。同時,明確指出要強化核心關鍵技術研發,突破重點領域,積極有序發展新一代信息技術、節能環保、新能源、生物、高端裝備制造、新材料、新能源汽車等產業。發揮國家重大科技專項的引領支撐作用,實施產業創新發展工程,加強財稅金融政策支持,推動高技術產業做強做大。
毫無疑問,戰略性新興產業將成為“十二五”發展中濃墨重彩的一筆。這既意味著戰略性新興產業未來面臨重大的發展機遇,同時也表明我國經濟發展戰略轉型的迫切性。
事實上,早在2009年9月,國務院總理溫家寶就接連三次主持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座談會,聽取47名經濟、科技專家對于戰略性新興產業的意見和建議。戰略性新興產業也由此正式進入輿論的視線。此后,溫家寶向首都科技界發表講話,強調了科學選擇戰略性新興產業的重要性。在隨后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又被再次提及。
從首次提及到正式發布僅僅一年,反映出中央布局戰略性新興產業的急迫。國際金融危機不僅加深了我國認識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的重大意義,也再次強化了加快培育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緊迫性。
改革開放30年來,中國經濟取得了高速發展,但這一發展建立在高能耗、高污染、高排放的基礎上,付出了巨大的能源、資源和環境代價。2009年,我國生產粗鋼5.68億噸,水泥16.5億噸,分別約占世界總產量的43%和52%,絕大部分用于國內市場;一次能源消耗達31億噸標準煤,占世界能源消費總量的17.5%。而同期我國的GDP只有34萬億元,占世界GDP的比重僅為8.7%。這種依靠大量消耗資源支撐發展的方式已難以為繼。
當前,我國經濟總量雖然已排在世界前列,但長期形成的結構性矛盾和粗放型增長方式并未根本改變,經濟發展整體上還處在要素驅動而非創新驅動的階段。國際金融危機的發生,更加凸顯出我國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重要性和緊迫性。在經濟平穩較快發展和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中,加快培育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無疑將成為結構轉型的重要一步。因為這不僅是推進產業結構升級、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以及推動整個社會轉型的重大舉措,更是構建國際競爭新優勢、掌握發展主動權的迫切需要,將最終決定我國在經濟全球化過程中的作用和地位。
目前,全國各地紛紛就戰略性新興產業進行具體規劃部署,新一輪產業競賽已如箭在弦。盡管各地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積極性都很高,但還須根據自身的產業基礎和資源稟賦,有所側重、詳加篩選,要科學規劃,不能一哄而起,避免穿新鞋走老路,要科學選擇適合當地特點的產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