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堅持把科技進步和創新作為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重要支撐……”
不久前舉行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再次強調了“科技進步和創新”在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中的重要作用。
十七屆五中全會即將召開之際,回首過去5年——以科技進步和創新作為重要支撐,中國攻堅克難,取得了成功應對國際金融危機等一系列輝煌成就。
展望未來之路——以科技進步和創新作為重要支撐,中國經濟社會發展必將再創新輝煌,走上科學發展的康莊大道。
自主創新步履鏗鏘
“我們正和天津、四川等地緊密合作,力爭使物聯網技術得到更廣泛的應用。”說起最近的“喜事”,無錫物聯網產業研究院院長兼感知物聯集團總裁劉海濤興奮之情溢于言表,“我們當前站在了物聯網國際標準的制高點上,‘十二五’期間,一定要抓住這次歷史性機遇。”
這位物聯網領域領軍人物的信心,源自過去5年發生的變化——從研究、標準到應用,短短幾年間,從上海到北京,從東部到西部,各地掀起了一股發展物聯網的熱潮。
物聯網,僅僅是中國過去5年間加快科技進步、增強自主創新能力的一個縮影——
過去5年,從《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2006—2020)》發布、為未來十多年規劃科技發展藍圖,到黨的十七大號召建設創新型國家,增強自主創新能力成為國家發展戰略,被提上了行動日程。
堅持自主創新、重點跨越、支撐發展、引領未來——5年來,增強自主創新能力碩果累累。
——高檔數控機床、極大規模集成電路、載人航天與探月工程……5年來,來自國家16個重大科技專項的喜報頻傳。
——高性能計算機、電動汽車、載人潛水器、重大傳染病疫苗……在一系列高技術和產業化領域,中國科研人員突破了一批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核心技術。
……
“過去的5年,可以說是我國科技發展最活躍的5年。”中國科技發展戰略研究院常務副院長王元說。
各地各部門加快構建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相結合的技術創新體系,提升核心技術自主創新能力,推動經濟發展從要素驅動向創新驅動轉變。
“短短3年,我們這里就集聚起高科技研發企業169家,聚集擁有國際視野和自主知識產權的科技人才2000多名。”蘇州工業園區生物納米園負責人劉毓文告訴記者。
蘇州工業園區的創新嘗試,折射出過去5年來在許多地方所發生的變化——
科技支撐發展,創新引領未來。從長江三角洲,到珠江三角洲,“十一五”期間,各地紛紛將科技進步和創新作為重要支撐,不斷增加科技投入,地方創新活動日益活躍。中華大地上,科技創新給經濟社會發展帶來的活力和效益不斷顯現。
回望5年來尤其是應對國際金融危機以來的不平凡歷程,一系列事實充分表明,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加快轉變發展方式,是應對國際金融危機的重要途徑,更是增強經濟發展后勁和國際競爭力、推動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的根本舉措。
輝煌背后的隱憂
作為共和國“鋼鐵長子”,鞍鋼集團近年來加大科技創新步伐,有條不紊地調整結構、加強創新,高技術含量、高附加值產品已占總產量七成以上。
“所有的努力都是為了一個目標,就是從核心技術的‘追隨者’變為‘引領者’。”鞍鋼股份公司技術中心汽車板研究所所長劉仁東說。
鞍鋼的追求,緣于我國鋼鐵工業所處的尷尬局面——我國是世界第一鋼鐵生產大國,然而長期以來鋼鐵工業因高耗能、高污染而飽受詬病。鋼鐵產能過剩嚴重,鋼鐵工業如何實現可持續發展,成為一道無法回避的難題。
鋼鐵工業的尷尬,正是“十一五”收官之際中國發展處境的真實寫照——
盡管我國經濟總量已列世界前茅,但生產力水平總體上還不高,長期形成的結構性矛盾和粗放型增長方式尚未根本改變,經濟發展整體上還處在“要素驅動”而非“創新驅動”階段。而國際金融危機的發生,外部環境和內部條件的變化,使我國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重要性和緊迫性更加凸顯。
新能源、新材料、信息網絡、生物醫藥、節能環保……在國際金融危機的沖擊下,世界各國尤其是主要大國都在對自身經濟發展進行戰略籌劃,紛紛尋找新一輪產業發展的重點。
反觀國內,我國科技事業發展雖然取得長足進步,但自主創新能力還不強,總體上經濟發展技術含量不高,很多關鍵技術和核心技術受制于人,先導性戰略高技術領域科技力量薄弱,重要產業對外技術依賴程度仍然較高,影響自主創新的諸多體制機制障礙依然存在。
“必須把提高自主創新能力作為實現國家發展目標的戰略基點和核心要素,更好地發揮科技的支撐引領作用,推動經濟社會發展走上創新驅動、科學發展的軌道。”中科院院長路甬祥說。
中國科學院可持續發展戰略研究組組長牛文元指出:“經過30多年的高速發展,中國已經到了必須加快轉變發展方式的關鍵時期。只有通過發展科技,加快構建和提升國家創新體系,才能實現發展方式的轉變,進入綠色發展的良性軌道。”
贏得發展先機和主動權
“下一輪上海產業發展的目標是,構建以高端制造、創新驅動、品牌引領、低碳發展為特征的新型產業體系。”上海市副市長艾寶俊日前透露了上海“十二五”產業發展規劃的初步思路。
贏得發展先機和主動權,最根本的是要靠科技的力量,最關鍵的是要大幅提高自主創新能力。
一個地區如此,一個國家也是如此——
“十一五”即將收官,“十二五”行將起步。抓住機遇、迎接挑戰,我國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需要緊緊依靠科技進步和創新驅動,推動經濟社會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
未來5年,是完成全面建設小康社會任務的關鍵時期。我們必須增強危機意識和憂患意識,把自主創新作為調整經濟結構、轉變增長方式的中心環節,貫徹到各個產業、行業和地區,貫徹到現代化建設的各個方面。
——要依靠科技進步推動產業結構優化升級,不斷提高我國產業的國際競爭力;
——進一步完善我國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發展思路,強化政策支持,加大財政投入,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
——培養造就一大批創新型科技人才,尤其造就一批領軍人才;
……
“如果說過去5年是‘中長期科技發展規劃綱要’啟動和全面布局的階段,未來5年就是關鍵時期和攻堅階段。”王元說,“從戰略部署、資源配置、環境營造、隊伍建設等多個方面看,未來5年都具有決定性意義。”
基礎研究的投入將明顯加大、重大專項投入會繼續增加、越來越多的高新產業群涌現、創新企業和創新型城市越來越多、更加重視科技惠民……專家為人們描述了這樣一幅未來科技創新和產業發展的圖景。
在黨的十七屆五中全會到來之際,人們有理由相信:科技進步和創新必將為加快轉變發展方式提供重要支撐,引領中國在科學發展的道路上闊步前行!